好評中國丨從“河”到“海”,中國如何提供文明共生範本?

(原標題:好評中國丨從“河”到“海”,中國如何提供文明共生範本?)

江河奔涌潤沃土,海浪滔滔接長天。天津地處海河下游,是海河水系的重要節點,同時擁有153公里海岸線。歷史上,海河是漕運樞紐,連接南北經濟;近代以來,天津港成爲北方重要港口,融合了大河航運與海洋貿易的雙重優勢,形成了獨特的河海文化。從“因河而城”的千年積澱到“向海而興”的時代跨越,天津在河海激盪中書寫的文明共生故事,正爲世界提供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範本。

城市更新的密碼,藏在河海交匯的文化肌理裡。天津的更新從不是簡單的空間再造,而是以河海文化爲觸媒,讓歷史記憶在當代煥發生機。漫步五大道,老洋樓褪去殖民印記,化作講述城市變遷的文化展館;走進棉三創意園,鏽跡斑斑的機牀與先鋒藝術裝置相映成趣,工業文明的年輪在河海風韻中愈發清晰。這種“以舊煥新”的智慧,在非遺傳承中更顯生動:楊柳青年畫藝人將運河風情融入絲巾設計,讓傳統技藝走進現代生活;相聲演員帶着“津味幽默”走進社區,用笑聲化解鄰里矛盾。正如河海從不拒絕細流,天津用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讓歷史與當下在城市街巷中自然交融。

現代化的進程,從來不是與傳統的割裂,而是在河海智慧中找到守正創新的座標。依託渤海灣區位優勢,天津建設世界一流港口時,同步推進臨港產業綠色轉型,讓海洋經濟成爲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治理海河時,既實施河道清淤、溼地修復的生態工程,又保留漕運碼頭、古渡口等文化遺存,讓母親河既見清水綠岸,又存歷史記憶。這種發展邏輯裡,藏着河海文化的辯證哲學——“向海”不是對自然的征服,而是借勢而爲的智慧;“護河”不是對發展的束縛,而是在尊重自然規律基礎上的協同並進,有度而爲的擔當。當海河兩岸老廠房升起數字經濟星火,當航母主題公園用AR技術重現甲板風雲,傳統與現代在河海之間實現了最美的相遇。

河海交匯的特質,更塑造了天津兼容幷蓄的文化品格。這裡既有運河文化的包容敦厚,又有海洋文明的開拓進取,兩種氣質在紅色文化中尤爲鮮明。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內,一件打滿補丁的睡衣訴說着革命者的樸素初心;平津戰役紀念館的VR戰場裡,年輕觀衆能沉浸式感受“天津方式”的攻堅豪情。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同樣精彩:相聲茶館裡,老藝術家的即興段子藏着民生溫度;濱海版畫工作室中,漁民畫家以丙烯顏料重現溼地候鳥遷徙的壯闊圖景。更動人的是文化傳承的創新實踐:西青區將精武武術編進校園課間操,讓尚武精神滋養少年成長;武清區用非遺剪紙演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傳統技藝成爲文明傳播的載體。這種“活態傳承”不僅守護了文化根脈,更讓傳統價值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從“河”到“海”的跨越,本質上是中國文明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生動實踐。天津的故事告訴世界,城市的生命力在於既能紮根腳下土地,又能擁抱星辰大海;文明的韌性在於既能守護歷史文脈,又能創造未來圖景。這條從“河”到“海”的道路,或許正是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貢獻給世界的獨特智慧——它不追求千城一面的摩天大樓,而是讓每座城市都能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律動,讓文明的長河奔涌不息,讓發展的海洋碧波萬頃。

作者:文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