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物修復“圈粉”的年輕人 如何實現從熱愛到堅守?丨文化中國行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攝影報道

一張張工作臺在寬闊的室內場地中依次排開,上面擺放着噴壺、電吹風、刷子、毛筆等各類的工具,臺上之人正聚精會神地將全部注意力放在手下的紙張上,容納着數十人的會場寧靜如水,只聽見噴水壺發出的細微聲響……就在不久後,這裡將有一張張被修復好的書畫亮相,展示着“文物醫生”的技能水平。

大賽現場正在修復瓷器的選手

5月12日,四川技能大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在瀘州市拉開帷幕。大賽共設木作文物修復師、泥瓦作文物修復師、金屬文物修復師、陶瓷文物修復師、紙張書畫文物修復師、考古探掘工等6個競賽項目。現場,四川省180名技術能手同臺競技,比拼“指尖匠心”,角逐代表四川出征全國賽場的寶貴資格。

在“考古文博熱”持續升溫的當下,越來越多年輕的力量涌入文物修復和考古勘探發掘的一線,他們的到來會給這一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物資源,一代又一代的“文物醫生”又該怎樣接力?在大賽進行的第2日,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了此次大賽的3位專家顧問,他們在考古文博領域耕耘數十年,見證了從冷門絕學到逐漸“熱”起來、“火”起來。

當冷門絕學“熱”起來

年輕人爭當文物修復師

大賽現場 圖據瀘州市龍馬潭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

叮噹作響的敲擊聲,咔嚓咔嚓的鋸木聲,木頭斷裂時發出的脆響……相較於紙張書畫文物修復、陶瓷文物修復賽區的安靜平和,木作文物修復賽區可謂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而與其相鄰的泥瓦作文物修復賽區,也不斷傳來攪動和刮水泥的聲響,細看賽區中,有頭髮微微花白、手藝嫺熟的“老師傅”們,也有認真專注的青年人。在這數百平方米的場地上,文物技能人才正進行着“比拼”。

“感覺年輕的選手比過去多了。”現場,3位專家顧問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一點。在四川省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孫智彬看來,在考古探掘工這一項目中不僅年輕的選手佔得比重比較大,還有一部分女選手參與比賽。“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了文物保護的事業當中來。”

大賽現場正在修復金屬器物的選手

從1979年進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領域算起,國家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四川省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原會長朱小南在這一行業深耕了46年。他說,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自己也是年輕人,而如今,他看到了更多年輕人加入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中,也見證了文物修復技能人才培養機制的改變。“過去,文物修復大多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一代代傳承下來。但現在很多高校,都陸續設立了文物修復的相關專業。”朱小南表示,通過學校培養的技能人才,不僅僅得到技術的傳授,理論的工作也更加紮實。“我很高興,我們這個事業後繼有人了。”

同樣在文博領域鑽研了40餘年,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韋荃曾花費10餘年的時間,成功解決了一批綿陽雙包山漢墓出土漆木器的保護難題,讓珍貴文化遺產得以“新生”。這整個過程漫長而辛苦,卻讓他終生難忘。“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修復中來。但對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不應是一時的熱情,它需要堅守,久久爲功。”

大賽現場

如何從熱愛到堅守?

文保領域專家這樣說

在漫長的時光中,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者枯坐冷板凳十餘年,將修復技藝與傳統匠心傳承,也在過程中看到了“考古文博熱”的興起。同時,在科技不斷髮展的當下,更多的新技術也融合到修復工作中,讓許多“沉睡”在文物庫房裡的文物殘片獲得新生。現場,3位專家也談起了當代年輕人如何在這一行業持續堅守的話題。

“如今,國家對於考古文博行業的愈發重視,全民的關注度也持續提升。但大衆的關注點,不應該往獵奇的方向走。”孫智彬強調道,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是政策性、專業性、技能性非常強的工作。“所以光有熱情是不行的,一定要打好基礎,才能順利地開展工作。”

而在朱小南看來,當自己面對歷經了滄桑的古建築時,似乎能穿越時空與之產生對話。因爲在他眼中,有着千百年歷史的古建築更像是一位生着病的人,在對古建築進行保護修繕時,更帶着一種爲老人看病的心情。所以他相信,當年輕人深入這一行業時,也會對古建築產生深厚而親密的情感。“面對這位‘老人’,我想盡我所能讓其延長壽命。我們不能讓它‘返老還童’,但要讓它‘延年益壽’。我想年輕人工作一段時間後,可能跟我一樣也會產生這種感情。”

此外,韋荃更提到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爲文物修復的知識涉及面非常廣,不僅要求專業知識,也強調多學科的融合。文物保護工作者要解決文物生存的問題,也要恢復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及文化等價值。“正因如此,我們對文物的認知必須走在前面,這是一個長期學習過程。我們看到,許多從事文物保護修復的大國工匠,至今一直在學習,從未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