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丨從河海文化讀懂“何以中國”
河與海不只是風景,更是津城的“氣質密碼”。
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舉辦。在歷史流轉與文化交融之間,天津寫下了一份“何以中國”的時代答卷。
一
作爲天津城市的“文化母體”,河海文化是以渤海、海河與運河等水文地理格局爲基礎,深度融合人類社會實踐形成的複合型文化體系。
在楊柳青民俗文化館,千餘件年畫、老物件與現代光影技術交相輝映,生動復現古鎮昔日繁榮盛景;在“玉成號年畫坊”,歷經霍氏家族七代人的匠心守護與接力傳承,已從傳統作坊發展爲集製作、展示、體驗於一體的文化傳習中心;擁有600多年完整城市建設歷史的老城廂,作爲古代天津衛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見證着天津歷史的風雲變幻……
河海文化的深厚底蘊,源自民間、化在民風。當滿載江南的煙雨稻香與塞北的駝絨氈毯在此交融,當北方漢子的豪邁與南方商賈的機敏在津門相遇,催生出既具燕趙大地的崇俠尚義,又得魚米江南的靈動秀麗的地域文化品格。
自古及今,河海文化始終以“融”爲底色——融古今、融中西、融河海、融南北,呈現出容古納今、中西合璧、聯通海陸、貫通南北的獨特基因,在歷史演進中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以突出的連續性串聯起文脈津聲。
二
多元一體、互動交融的河海文化塑造了天津人民團結奮鬥、攜手共進的觀念意識。
京杭大運河的千年文韻與渤海灣的波濤洶涌滋養了這座城的多元包容。蒸汽機車的轟鳴與運河漕船的搖槳聲在三岔河口共同奏響,既保留着千年港口城市的漕運記憶,又迸發出近代工業先驅的革新精神。
近代以來,在歷史的風雲際會中,天津人民以和平態度化解衝突,於紛繁變化中求同存異,展現出理性溫和的文化特質,沉澱出和平精神,這種和平性的文化性格融入城市基因,營造出了“市井有序、風趣詼諧”的城市氛圍。
邁步新時代,作爲“一帶一路”的海陸交匯點,天津這座尚和守信的海濱城市在貿易往來、人文交流、投資合作等領域向絲路國家及其他地區充分展示了睦鄰友好的品質。
中西合璧中,海陸文化在此交匯;開放包容間,津門華章大放異彩。
三
勇立時代潮頭,天津正在書寫河海文化的新篇章。
從退海之地、鹽滷充斥,到水稻成功種植、小站稻揚名天下,從藉助3D打印技術重塑泥人張經典作品到茶館相聲的網媒融合……無一不彰顯了天津人在逆境中奮進、在困難中不屈、在鬥爭中前進的文化品格。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天津人敢想、敢幹、敢於領風氣之先的開拓精神從未改變。
站在336.9米的“天津之心”高空觀光廳,俯瞰海河兩岸燈火璀璨的夜景;在五大道公園看一場裸眼3D燈光秀,瞭解天津的歷史故事、文化特色;走過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的七彩廊道,見證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的尖端科技……
無論是文旅發展中科技與文化的交織,還是港口經濟裡智慧與開放的融合,這座城市的奇妙之處,正在於它讓歷史的積澱成爲城市的底色,用勇於創新的精神爲城市描繪未來的輪廓,充分展示了天津在新時代的發展活力與無限潛力。
從“萬國天津”到“中國天津”,再到造飛機、造火箭的“硬核天津”,天津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還將繼續穩立發展潮頭,攜着漫漫歷史中的如煙往事,如海河的滾滾浪濤般不斷奔涌向前。(文/李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