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中青網評:津門盛會溯文脈,和合共生向未來
海河之水奔流不息,裹挾着六百多年的城市記憶,也映照着新時代的文化氣象。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啓動,以“河海津韻”“津非昔比”“天下一家”等三個篇章,將津派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發展的時代敘事與世界文明的對話願景,濃縮於一方舞臺。這場活動可謂集多重要素於一身,它不僅打開了天津的城市密碼,更以鮮活的實踐回答了“何以中國”這一宏大命題——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於傳承,生命力在於創新,而境界在於“和合共生”的天下情懷。
怎樣管窺一座城市的文化脈絡,一場盛會足見真章。《南桃北柳》讓木版水印傳承人站臺發聲,看那楊柳青年畫的木版紋路里,印出的是年節裡窗上躍動的喜慶,更是一輩輩中國人骨子裡對生活的熱望、對團圓的執着;《中華瑰寶》的舞臺,霍元甲後人揮拳間的力道里,“武”字早已掙脫了拳腳的桎梏,化作了津門碼頭迎送八方的底氣,爲不同國界的人們推開了一扇文明對話之窗。這場以“津派文化”爲切片的盛宴,表達的不僅是天津衛的古今交融,更回答了這座城爲何能成爲中西文明互鑑的活態博物館。
若說“河海津韻”是對歷史的致敬,“津非昔比”則鋪開了新時代的答卷。“中國的超算有多快?新一代‘天河’每秒能完成百億億次運算,相當於80億人不眠不休整整算四年!”在此次活動的現場,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組書記、首席科學家孟祥飛的這些話,讓人對天津這座城市的新質生產力有了更加具象的感知。文化與科技同樣有着“和合共生”的辯證法,而天津的智慧在於,它既敢以“硬科技”打造國之重器,也懂得用“軟文化”滋養城市靈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中國智慧,在這裡有了最生動的註腳。
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跨越疆域的共鳴。在“天下一家”篇章中,一羣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老師和留學生們聯袂奉上逗趣十足的羣口相聲,他們在節目中各展所長,快板、相聲貫口、吉他彈唱、京東大鼓、京劇等多種才藝表演,贏得全場觀衆喝彩。“美美與共”的畫面,道出了文化傳播的真諦:真正的“中國故事”,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奔赴;不是強調“我們與衆不同”,而是尋找“人類情感共同體”。當“和合共生”的理念通過可見可聽可感的節目傳遍全球,也共同見證着中國文化完成着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質變。
是天津的,也是世界的。在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前夕,這場活動更像是一次文明對話的預演。從鄭和下西洋的帆影到共建“一帶一路”的藍圖,從“天下大同”的古老理想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主張,中國始終在探索與世界的相處之道。本次活動的實踐啓示我們:文化的“和合共生”既需要“鎮館之寶”的厚重,也需要“網紅打卡”的輕盈;既要有“非遺傳承”的堅守,也要有“AI賦能”的創新。當楊柳青年畫的報道被國際知名媒體轉載,當古文化街的相聲讓外國友人聽得津津有味,還有誰會說“和合共生”的文明圖景是很遙遠?
津門盛會溯文脈,和合共生向未來。站在天津這座“河海要衝”眺望,海河奔涌處,鹹淡相激,孕育出獨特的生態奇觀;視線再往更廣袤處,可看到,這裡亦是文明交匯處,新舊相融,激盪出璀璨的文化景觀。於天津而言,在堅守本真中擁抱變化,在與時俱進中尋求共識,這纔是“和合共生”的深意所在。從這場活動出發,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城的文化自信,更看到她以開放包容的襟懷擁抱世界。這種既守護文明根脈又勇立時代潮頭的姿態,也正是中華文明最動人的當代敘事。(韋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