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延役 臺電起死回生

核三重啓公投即將在23日投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核三廠延役的辯論,筆者想要做一些補充,希望能協助臺電起死回生。畢竟這個昔日最會生蛋的金雞母,如今竟然赤字連連,實在令人唏噓。

所謂核電每度一點四元,指的是新建電廠的價格。因爲核二核三廠都已經摺舊完畢。所以只要考慮運維和人力,這些費用對核電廠是微不足道的,不到十分之一,約○點一至○點二元之間。若核二、三兩個電廠都予以延役,以年發電量三百億度,平均每度三元多計算,臺電的年收入可以增加一千億元,對預估今年虧損五百億而言,馬上可以挹注,還可以大幅降低購電量三百億度。

依據一一二年資料,再生能源購電量一七三億度,每度五點○二元,支出九○五億;民營電廠四五一億度,每度四點一七元,支出一八八一億元。略作計算,知道可以減少的購電成本約一四三五億元,加上前面千億收入,換句話說,臺電一年約可增加二四三五億元的利潤,馬上解決虧損問題,如果核四再能運轉,臺電獲利可觀!

九十年代反核的重點,除了核廢料,主要針對的是核災變的機率。在當時的時空之下,火力發電不論燃煤、燃油、燃氣價格相當便宜,也沒有地球暖化和排碳的考量,能監督與討論的對象也是唯一有風險的核災變機率。

最近廿年來,環境污染、地球暖化已經成了人類存亡的重要議題,核能發電的地位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爲核災變是個機率問題,但是環境污染跟地球暖化卻是現實。臺電核能廠運轉四十年來顯示了很高的效率和安全性,這個機率問題就一直存在虛幻之中,證明了進步的科技與運轉紀律可以保障機組的效率和安全;但是環境污染使得臺灣肺腺癌的比例直線上升,已經佔了癌症第一位,卻是現實問題。一個機率極低但是危害大、一個危害小但時刻累積,天天有人傷亡也足以致命,兩害相權取其輕,而且核電廠壽命可以八十年,即使只多運營廿年也可大幅解決臺灣能源問題,避免電價、物價一漲再漲。

根據臺電資料,一九八五年臺灣核能佔比最高達百分之五十二點四,再生能源(含抽蓄)佔百分之十三點二,化石佔百分之卅四點五,燃氣爲百分之○,超高的核能發電與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備轉引起電力學者質疑過度投資,也開始有反對核四的聲音。然後核能佔比逐年下降,二○二四年核能剩百分之四點七,而天然氣竟達百分之四十七點二,接近一半。風險高、價格昂貴,造成臺電與中油大量負債,目前火力(化石)發電總和更超過百分之八十。而綠電的脆弱由這次的颱風就可以看出,臺灣地狹人稠,並不適合。尤其是太陽能,破壞魚池、山坡、海洋。一個核二廠的發電量如果採用太陽能,大概需要一個臺北市兩百多平方公里那麼大的面積,臺灣實在沒有這樣的本錢,碰到天災一下子報廢。

瞭解火力與綠能發電,核能是否能全廢,其理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