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快狠準 長臂管轄震撼全球(廖明輝)
中國商務部網站10月9日發佈公告,宣佈決定對稀土相關技術等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商務部在10月9日連續發佈〈2025第61號公佈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稀土管制〉及〈2025第62號公佈對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兩項影響全世界重大公告。凡境外產品只要含有中國來源的稀土逾0.1%,或在海外採用中國的開採、冶煉分離、磁材製造等技術,即屬受控物項,必須先取得由中國核發的軍民兩用物項出口許可;同時將稀土相關技術納入管制,涵蓋資料、設計圖面、製程規格、製程參數、加工程序、模擬資料等。對涉及先進半導體與軍民兩用用途者將逐案審查,對全球高階製造產業造成重大沖擊。
要理解中國爲何敢如此強勢,必須回到供應面結構。中國雖非唯一產地,卻長年把持礦山產量近7成,且在冶煉分離、磁體等中下游具有壓倒性優勢;以釹鐵硼、釤鈷等永磁體爲例,中國在全球產能與產量所佔比重極高,對汽車、風力發電與航太產業相當重要。從資源端到加工端的供應鏈鏈主導力,使中國長臂管轄得以用「許可、例外、審查」制度設計,界定誰能取得關鍵材料,誰被排除在外。
從地質分佈看,中國的「北輕南重」稀土發展策略極爲關鍵。北方如內蒙古白雲鄂博以輕稀土爲主;南方南嶺帶如江西、廣東、廣西則盛產離子吸附型重稀土。輕稀土主要應用於冶金與農業等傳統產業,用於改善鋼鐵性能、催化反應或促進植物生長。相較之下,重稀土則是高端科技產業關鍵命脈。電動車與風力發電機所需高效永磁材料、半導體制程使用的特殊材料,以及航空航太產業所仰賴精密陶瓷與高溫超導體等,皆離不開重稀土。換言之,輕稀土支持傳統工業基礎,而重稀土則是建構現代科技製造核心。
中國能把稀土發展成戰略資源,有其歷史底氣。被稱爲「中國稀土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自1970年代即建立溶劑萃取與逆流萃取理論與製程技術,解決稀土分離純度與效率問題,爲中國稀土產業自上而下的產業化奠定基礎。沒有這套萃取分離技術,就談不上今日的成本與產業分工優勢。但開發產稀土對環境污染代價相當高昂,北方長年堆存尾礦,引發重金屬與放射性風險;南方離子型礦過往常用硫酸銨原地堆浸,產生地下水酸化與邊坡失穩等環境風險。由於中國逐年提高國內環保標準,使稀土開採難度增加,稀土業因此逐漸轉向緬甸發展。依據中國海關2024年數據,中國2/3稀土進口來自緬甸,從緬北克欽邦等地大量進口離子型礦料;造成用「以鄰爲壑」污染隱憂來拼湊出脆弱稀土供應鏈。
從政策企圖來看,10月稀土出口管制新規定的「境外效力」尤其值得留意。其一,0.1%含量門檻搭配技術外流限制,形同切斷美國引入稀土資源與加工技術領域:只要產品或製程與中國要素相連,出口環節便需向中國申請並接受用途審覈;其二,對軍工用戶一概否決、對先進半導體逐案審批,使授權與不授權之間留有政策彈性,預留美中外交談判空間。
對臺灣而言,直接衝擊未必來自晶圓製程本身。經濟部初步評估國內半導體產業稀土來源以歐美及日本爲主,影響有限。但對下游電動車、無人機、機電系統所需高性能磁體,仍可能承受間接壓力;更重要的是,全球客戶在「關鍵材料可得性」的不確定,會反映到長約議價與備料週期,臺廠需超前部署,視「重稀土」爲系統性風險因子,提升釹鐵硼磁體再生回收比例,並投入「低鋱低鏑」配方與無重稀土馬達技術,降低關鍵元素彈性;強化與日、歐、美之間的稀土冶煉合作,避免只依靠中國。
美國政府正在加碼扶植國內稀土產業 MP Materials,以40億美元入股15%股權即是一例。稀土是跨越地質、化工、制度與地緣政治的長期賽局。中國以「北輕南重」資源稟賦與半世紀累積分離技術爲底氣,正把出口管制升級爲產業與外交談判工具;而各國也會以多元供應、循環利用與技術替代迴應。誰能夠在稀土市場找到新均衡,誰就握有下一個10年的話語權。
(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