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全球兩極化的應變(丁鯤華)
反對川普「對等關稅」、支持原本世界貿易體系的國家集結圍拱中國爲另一核心,與美國形成互抗之勢。(圖/shutterstock)
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後,平均關稅推升到15.2%,創1934年以來之最,而且川普政府以軍事安全承諾換取貿易服從,包括要求日本簽署單邊「貿易協議」、協助規避中國稀土管制,通過《晶片四方聯盟》迫使韓國在技術合作中選邊站等都違反WTO(世界貿易組織)的非歧視原則,開全球化的倒車,IMF因此下調全球經濟成長至3.0%,並預估全球貿易將縮減1.5%,堪稱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貿易衰退。緊接着,美國大力推動製造業迴流,除要求臺灣、韓國的產業供應鏈龍頭在美設廠外,也包括日本對美國材料及精密機器領域投資5500億美元、歐盟向美國採購7500億美元能源,並投資美國製藥、半導體設備6000億美元。在美元結算體系下,各國必須配合美國徵收關稅的ERS(對外稅務局)系統積累美元以購買美債,才能進入美國市場,形成「數字美元-美債」的封閉循環,等同大家一起支撐美國在國際上的絕對影響力,爲川普的」MAGA「霸業買單,而若不肯就範,就會被視爲敵人,面臨關稅、情報甚或其他聯合手段的打壓,這種氛圍使二戰迄今所形成的國際經貿秩序面臨崩解。
WTO(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於1995年,近30年來一直是美國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平臺,並與IMF協同運作成爲世界奉行的經貿準則,許多國家的貿易與產業制度賴之以興,也使「全球化」、「自由化」理念深入人心。中國於2001年加入WTO後融入全球生產體系,迅速發展成「世界工廠」,取得巨大成功。然而當美國注意到中國崛起,憂慮自身影響力流失,就不再認同WTO的平等協商理念而改追求「美國至上」,除以俄烏戰爭爲籌碼,在政治上拖垮俄羅斯及歐盟,使歐元體系不再有競爭力外,還在國際上大力炒作「中國威脅論」,製造一個取代俄羅斯的假想敵,一方面要求加、墨等周邊國家絕對服從,也讓菲、日、韓、臺甚至印度憂懼被孤立而不得不言聽計從。爲鞏固防線而避免直接兵力投入,美國往往以代理人戰爭方式介入並處理地域性衝突,但卻以各國需強化自我戰力爲由,要求海外800多個軍事基地的駐地國以不同方式分擔駐軍費用,併購買美國武器裝備,爲其擔任第一線守衛,如此內衝外洗實現利益最大化。川普的如意算盤是以經濟手段和政治策略軟硬兼施,繼續維持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並可在未來三年任期內隨時對各國拉緊項圈,繼續加碼,可惜這種想法過於一廂情願,各國考量美國的安全承諾並不可靠,卻需付出高昂的經濟成本,例如德國及韓國對中國的貿易依賴超過25%,遠超美國,而重新佈局跨國企業供應鏈也難以兼顧效率、安全和成本,致使此一政策執行未如預期順利。
反對川普「對等關稅」、支持原本世界貿易體系的國家集結圍拱中國爲另一核心,與美國形成互抗之勢。中國首先在全球重要產業鏈設定關鍵管制節點,包括工業稀土、太陽能光電板和新能源電池、以及醫藥原料供應等,除直接影響美國軍工和再生能源產業外,由於大陸供應美國抗生素阿莫西林、止痛藥布洛芬等核心成份超過8成,即連印度仿製藥的原料也有7成來自中國,因此大陸管制原料出口立刻造成市場價格波動,甚至停工斷料。其次,大陸爲降低對美國依賴,一面扶植國內企業與產業建立替代生產系統,一面開發「RCEP+金磚國家」市場,並吸納歐盟關鍵產業鏈,擴大歐盟設備及東盟農產品進口。在金融措施上,大陸對美國以外國家降低關稅或採取零關稅,並積極拓展以「(各國)本幣結算體系」取代美元,同意能源、大宗物資或來自俄羅斯的產品以本幣結算;此外,也引領創新國際貿易新規則,如構建新WTO關稅體系、聯合歐盟制度的數字貿易、以及創建綠色關稅規則等擴大與世界各國鏈接,爭取話語權的身段極爲靈活。而中國從出口經濟轉向促進內需發展尤其引起全球關注,大陸消費佔GDP55.6%,和同等國家的70%相比,成長潛力巨大,大陸政府認爲若能提高內需消費至7成,所有產能過剩、價格競爭乃至就業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並可繼續維持未來10年每年約5%的經濟增長,因而採取短期補貼個人及企業、中期擴大供給、長期則提高居民收入的做法,以擴大內需逐步達成生產體系和消費體系的平衡,並吸引更多外資投入。
世界兩極化的趨勢已定,弱小國家無法寄望於平等協商,「一面倒」則猶如盲目押寶,隨時可能會有被「全盤端去」的風險,這正是今日臺灣位處中美兩極對抗暴風眼的處境,不但臺美關稅談判並無太大回旋空間,未來還需承受更嚴重的雙向撕扯。臺灣應該思考以多邊化破兩極,避免過度親美,並儘快與大陸展開由經濟延伸至社會、文化而政治的全面協商,在兩極之間保持適度彈性,以時間換空間,纔是應變圖存之道。(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