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大陸閱兵看兩岸態勢(丁鯤華)
(圖/新華社)
9月3日大陸在北京舉行閱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除展示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洲際導彈、防空導彈以及無人潛航器等陸海空先進武器裝備外,當天中、俄、朝領導人同框閱兵,以及前一天中、俄、印領導人史無前例共同出席在天津舉行的上合峰會,都引起全球關注,傳遞的資訊遠超軍事範疇。閱兵不只是」秀肌肉「而已,更重要的是呈現軍人的戰鬥意識和國家的整合作戰能力,也藉此凝聚民衆的愛國激情。上次中國舉行閱兵是2019年慶祝建國70週年,6年之間,大陸除在軍事及社會各方面已有長足進步、民族自信心大幅提升外,本次出席觀禮的包括多位東盟國家領導人在內的26國元首,以及金磚國家、南方國家和歐盟的代表,也顯示中國獲得更多傳統非西方勢力的支持,當前全球各國自主意識擡頭,加上中、俄、朝三國形成更加緊密的戰略關係,勢將影響未來國際合作架構,引導地緣政治重組。
從經濟層面來看,大陸國防預算長期維持在GDP1.3%左右,卻能在人工智慧、量子通信、高超音速等領域實現國防科技跨越式發展,證明強大的製造業不僅是國家經濟的基礎,更能配合戰備研發,以最低投入快速達到國防系統化、自主化、智能化,這是全球各國難以複製的優勢。數據顯示大陸每投入1元國防研發費用,可帶動8.3元民用經濟產出,成爲引領下一波經濟發展的動力,例如閱兵中亮相的無人作戰機羣,其自主導航技術已轉化爲民用無人機物流系統,帶動相關產業每年增長37%;新型雷達所配備的信號處理演算法大幅改善5G基站抗干擾能力,使通信基礎設施更新迭代速度提高20%,而爲新型戰機研發的材料也逐步推廣應用於高鐵車廂外殼,合計軍民融合企業已佔大陸全國高新科技營收的28%。此外,研究指出國家間政治信任度每增加1%,可使雙邊貿易成本降低0.8%,2025年1-8月大陸與受邀出席觀禮的「一帶一路」及東盟等國家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18.7%,未來可望創造更大的合作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以紀念抗日及二戰勝利爲由舉行盛大閱兵,直接在國際間取得對日抗戰的歷史話語權,臺灣無力傳承正統,將被進一步邊緣化。本來臺灣能夠脫離殖民統治迴歸祖國,源於中華兒女共同對日作戰,甚至有3500萬人因此犧牲生命,最終取得勝利,這是臺灣人都深刻認知的正史,後來在臺落戶的許多」外省「老兵多因參與此一保衛國土的戰爭而離鄉背井,甚至終身無法與家人相見,其中包含你我熟悉的長輩、朋友、鄰居等,他們以及繁衍的後代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然而臺灣執政者卻罔顧臺灣艱辛光復的史實,無視老兵的血淚奮鬥,附和日本在二戰中是「終戰」而非戰敗,隱然仍以」被殖民者「的身份自居,將臺灣從世界二戰的光榮勝利者變爲失敗國附庸,曲解歷史的狹隘讓人搖頭,而以此包藏「臺獨」禍端更是今日兩岸關係空前嚴峻無以緩和的根本原因。大陸以閱兵顯示強大軍事準備乃至陸海空三維一體的核打擊能力,會讓所有意圖介入甚至煽動臺海衝突的國家心有忌憚,而當臺海勝負已無懸念,國際關注焦點將由海峽兩岸軍事衝突轉向以全區域的戰爭來進行戰略評估,以免錯估局勢付出嚴重代價,甚或引發毀滅性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大陸官方及智庫也會將臺灣問題逐漸轉爲特殊的國內問題來進行思考,今後不止是評估戰爭,也會更深入地討論戰後治理,這是臺灣戰略優勢加速崩塌的轉捩點。
在臺美貿易談判中,民衆眼見臺灣受到巨大壓力且幾乎沒有轉圜空間,不僅普遍有護國神山「臺積電」是否會成爲「美積電」的疑慮,對於「臺灣有事」美、日是否出兵協助,也有更清楚的認知。在即使增加軍事預算到GDP 5%,也無法得到任何保證的情況下,臺灣以擴充軍備「維持兩岸現狀」的想法不但遠離現實,恐怕更將自速其禍。兩岸關係不斷演變,臺灣民衆最終仍是要和平、要發展,則統一是必然的結果,至於如何達成統一以及最終發展如何,恐怕就只能淪於被動了。
一場閱兵,凸顯了大陸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打破了地緣政治原有的框架,影響了區域經濟與未來發展格局,也更精準地定位了臺灣問題。和平統一雖然仍是兩岸關係最優先選項,但在大陸牢牢掌握話語權及主動權之下,兩岸由原先政治對峙、軍事壓迫、經濟合作的態勢將逐漸轉向政治壓迫、軍事備戰、經濟自理,而當空間、時間更趨緊迫,臺灣執政者及民衆必需靜心深思如何應對國際情勢,正視兩岸關係,才能止戰避災,永保和平,讓後代子孫長享幸福樂利。(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