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衝刺經濟領頭羊 陸展現企圖心(丁鯤華)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上午發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2025年GDP目標設定5%與去年持平,並上調赤字率至4%。(截自央視新聞)

一年一度的大陸全國兩會於3月11日閉幕。2025是大陸第14個五年規畫(「十四五」規畫)收官的關鍵之年,面對眼下全球局勢因川普而引發的亂流紛紛,以及3月4日美國宣佈對中國加徵關稅,大陸政府仍將今年GDP成長目標訂爲5%,可以說是艱鉅的自我挑戰,也足以顯示大陸對繼續衝刺經濟以爭取領先優勢的強烈企圖心。

爲達成目標,大陸提出的具體措施及政策重點包括四點。第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提高預算赤字率至4%、赤字規模爲5.66萬億人民幣,較2024年增加1.6萬億元;發行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以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並投資4.4萬億元用於建設、土地收儲、及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的賬款。此3項合共增加投入7.3萬億元,相當於大陸去年134.9萬億GDP的5.4%。第二,採取較爲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降準降息:預估今年將降息0.3%至0.5%,保持金融流動性充裕。

第三,推動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在強調綠色發展及科技應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重點培育商業航太、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等新興產業,並加快製造業朝數位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第四,擴大內需與提振消費:將「穩增長」的目標轉由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內需擔綱,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兩新」政策,加大對新能源汽車、家電及手機的補貼力度,並以降低房貸利率及首付比例、減免「賣舊買新」的稅費等穩定房地產市場。這些提振消費的利多政策齊頭並進,有助於刺激市場買氣與投資,更可優化營商環境,藉以激發社會的內生動力,爲經濟成長提供薪火。

然而,大陸要達成GDP年增5%的目標仍面臨外部環境的諸多挑戰,包括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貿易摩擦加劇等,特別是美國提增關稅後大陸出口產業如何因應,以及中美爆發長期經貿戰爭的陰影都會抑制民間消費與投資意願,對總體經濟形成負壓。此外,當前民衆對大額消費的信心仍然敏感脆弱,而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整和地方債務風險等問題積重已久,解套需時,若大環境持續低迷致企業資金流動緩慢,居民就業及薪資成長困難,就會牽制經濟向上的動能。總之,逆水行舟更須步步爲營,政策執行部門必須積極作爲、有效貫徹,才能創造經濟發展的正向循環。

在國際政經局勢混沌之際,大陸突飛猛進的綜合國力是對抗經濟外部不確定因素的重要關鍵。大陸不僅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完整的製造業供應鏈,其高鐵、港口、高速公路、電力供應、5G通信等基礎建設日趨完備,已形成立體而多元的交通網路,即使幅員廣闊,大陸人流、物流、訊息流的效率在全球也名列前茅,進入2025以來更在科技領域迭創佳績,多家互聯網企業如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爲、商湯科技、曠世科技等陸續推出豆包、文心、Kimi等不同功能的成熟軟體,配合AI算力、雲平臺和雲計算,在自動駕駛、工業智能、電腦視覺、物流網領域各擅勝場,而deepseek橫空出世後,又有Manus接棒在AI應用方面共同推波助瀾,無論未來彼此如何競合,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硬體方面,美國因擔心中國強勢崛起而就半導體晶圓設下重重關卡,禁止相關科技與產品出口大陸,但目前大陸生產的28nm以上成熟半導體已佔全球28%,預估2027年可提高到40%。紫光展銳生產的智能手機晶片佔全球11%,排名全球第四;匯頂科技的手機指紋識別晶片佔全球70%;其他如長江存儲的記憶體IC、中芯國際的晶圓代工、合佔全球27.8%的封測企業以及衆多具身智能、新型材料及設備製造公司在國際都有相當影響力,以其研發基礎和人才儲備不但可在這一輪經濟競賽中協助大陸調整產業結構,未來在國際AI軟、硬體競爭中更可跨領域結合,前景不可限量。

大多數高科技企業都是高投入、高風險,沒有利潤回饋絕難持久,在製造業朝向數位化、智能化轉型之際,大陸14億人口和4億中產階級的內需市場就是最大的後盾。而大陸佈局多年的「一帶一路」、「RCEP」、「金磚國家」、「南方國家」等結盟組織也能發揮擴大市場、分散風險、產能移轉的作用且成效顯著,未來3年雖中美貿易佔大陸進出口總額的比例將從2024年的11.2%降至10%以下,中歐貿易也將較2024年的14.5%減少,但成長中的新興市場足可由彌補其間差額。

1990年代以前大陸曾長期與國際社會隔絕,當時最讓世界震撼的是生活刻苦卻奮發向上的人民,以及政府貫徹執行政策的意志。眼前大陸所面對的國際壓力更勝以往,但基於整體國家意志及民衆禍福與共的認知,一定會全力達成5%經濟增長的目標,值此消費振興、企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關鍵年代,也是站穩市場並佈局全球的大好機會,臺商可以選擇合適領域及時跟進。(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