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交流對誰有利(丁鯤華)
圖爲桃園機場出國人潮。(資料照片)
每年3月底到4月中都是桃園機場的運送高峰,除了東南亞和日、韓觀光客外,最多的是從各國返臺的華僑以及往返兩岸的臺灣同胞,大家的主要目的都是清明回鄉掃墓祭祖,因爲敬重祖先、不忘本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吃果子拜樹頭」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上個月賴清德總統針對當前兩岸情勢提出包括「加強自衛能力」、「深化與美、日合作」、「限制兩岸民間交流」、「推動去中國化教育」等4個方向的17項應對策略,並將大陸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我在兩岸投資工作30多年,接待過許多大陸與臺灣民間團體及政府官員,親身體認兩岸交流的重要;賴清德總統爲「去中國化」自毀家承,甚至不顧臺灣民意而限制兩岸交流的做法讓我深不以爲然。
臺灣民衆想和大陸交流源於血脈,也着眼未來。在文化方面,無論是共同的語言、文字乃至中國傳統故事、詩詞歌賦都是我們日常溝通的工具,更是繪畫、音樂創作取之不盡的寶藏,以大陸14億人口加上港、澳、星、馬乃至全球華人爲市場,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可以有更大的揮灑空間,這也是往昔臺灣校園歌曲、瓊瑤的影視作品乃至鄧麗君、周杰倫、蔡依林、五月天的成功密碼,文化共鳴影響深遠。臺灣媽祖的祖廟在福建湄州、關公的祖廟在山西運城、開漳聖王的祖廟在福建漳州、三山國王祖廟在廣東潮州、浙江普陀山則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宗教信仰安定人心,民衆祈求庇佑前往祖廟朝聖或參加宮廟交流活動必須給予最大的尊重,臺灣政府以國安爲由限制宗教交流,既凸顯當權者的心虛與霸道,也無法滿足民衆的精神需求。
2024年兩岸人員往來合計440.5萬人次,其中臺灣同胞赴大陸402.3萬人次,大陸居民來臺38.2萬人次,原因是臺灣並未對大陸民衆開放旅遊,相較於2015年曾有超過418萬人次陸客來臺,可見若非政府刻意干擾,每年兩岸人民往返當在800萬人次以上。旅遊是體會各地風土民情、增進彼此理解最好的方式。以往許多大陸朋友及公務人員來臺參訪,回到大陸總是對臺灣的公共秩序讚譽有加,特別欣賞臺灣風景秀麗、鄉親熱情有禮,隨時帶着友善又純樸的笑容,這是我們最好的宣傳,代表臺灣的開放與自信。更何況無知造成誤會、偏見產生敵意,只有增進兩岸民衆交流,才能減少對立,化解戰爭的風險,自詡和平的臺灣對各國遊客一向敞開大門,爲什麼單獨對大陸例外?
和大陸的學術、產業、經貿交流對臺灣發展至關重要。每年兩岸均有上百場的大型相關活動,包括兩岸企業家峰會、海峽論壇、兩岸共同市場(天津)海河論壇、京臺科技論壇、海峽兩岸經濟管理論壇與實務研討會,以及地區性的津臺會、魯臺會、浙臺會和大大小小的臺灣名品博覽會、展銷會等,參加的都是兩岸學術和實業精英,不但有助於彼此切磋學習,也有效推廣臺灣產品與市場。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24年兩岸進出口總額爲2929.71億美元,同比增長9.4%,而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爲1,425.9億美元,可見兩岸經貿活動臺灣具體受益更大。
在所有交流中,臺商特別看重年輕人到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的機會,畢竟這關係到臺灣以及我們下一代的未來發展。目前在大陸學習的臺灣學生約1.2萬人,多數是臺商或兩岸婚姻家庭的子女。大陸的教育體制競爭激烈,清大、北大、復旦大學、上海交大、浙大以及中國科技大學等都位居世界前100大,受到國際肯定,特別是近幾年大陸高科技產業包括衛星、航太、新能源乃至AI及機器人研發突飛猛進,培養出許多傑出的本土人才,加上大陸有內需市場支撐,無論金融、商業、藝術、醫療等產業潛力十足,臺灣年輕人來大陸求學,就近銜接教育體制與生活,並深入瞭解市場,親身體認大陸青年拚搏的企圖心,對生涯規畫和國際視野都有極大幫助。而全國臺企聯每年暑期也爲數百個臺灣學生爭取到大陸央企、國企或大型上市公司實習的機會,2024年的實習單位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遠洋、南方電網、國家投資集團、招商局集團以及國內大型銀行、保險公司等,並提供上千個名額讓臺灣學生到大陸的臺資企業實習,畢業後可以優先任用。臺商不計付出,只是希望家鄉後輩能有更好的眼界、更多的選擇,讓臺灣的未來更好。
海島面積有限,兩岸交流可以創造連結提供機會,無論從文化、宗教、經貿、學術、旅遊、青年各層面來看都對臺灣更有利。眼前國際經貿因川普的「對等關稅」陷入動盪,各國都在思索對應良方。我們和大陸「特殊」而「親近」的聯繫是無可取代的競爭優勢,不能也不應丟棄,期望臺灣當權者慎重看待民族血脈傳承的責任,正面思考以增進兩岸交流減少對立與衝突,爲下一代開拓更廣大的生存發展空間。(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