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掌握契機 迴歸「兩岸共同市場」(丁鯤華)
2024年11月29日第四屆「兩岸共同市場海河論壇」在天津舉行。圖爲天津濱海新區。(大陸央視)
從全球地緣政治的觀點,兩岸在政治上完全敵對、在軍事上嚴重對峙、在經濟上卻緊密相連甚至互爲上下游;這種如兄弟似仇敵、既有合作之利又隨時可能擦槍走火的矛盾關係,是一種極不合理且難以預期的風險。根據財政部今年1月9日公佈的數字,2024年臺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總額1506.19億美元,進口806.23億美元,合計2312.42億美元,佔進出口總額26.59%,貿易順差699.96億美元,並以電子零組件、資通及視聽產品爲出口大宗,合佔總額的75.23%,足證兩岸地理近便,且產業具有互補性,對臺灣經貿有極大的附加價值。
川普上任後高舉保護主義大旗,提高關稅壁壘,國際自由貿易局勢面臨鉅變,而臺積電在美國壓力下赴美設廠,其他高科技產業也轉往日、德、越南等地分散投資,全球供應鏈進入重整,臺灣「船小偏遇頂頭風」,恐將面對更劇烈的震盪,如何能務實地在現況下整合兩岸經貿平臺,促進合理分工,創造雙贏,纔有機會行久致遠。
「兩岸共同市場」是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於2000年提出的理念。借鑑歐洲從區域內的煤、鋼協定漸次發展成歐洲共同體,乃至「歐洲聯盟」(歐盟),他認爲「兩岸共同市場」讓雙方能在和平安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減少往來障礙,並透過交流建立經濟合作機制。使其在不違反WTO貿易自由化和非歧視原則的前提下,爲兩岸貿易及投資活動提供更大的優惠與便利,等到條件成熟時臺灣就可比照香港及澳門,和大陸簽定類似CEPA的協議,更進一步強化雙方合作,最終達到「經濟一體化」的目標。在他的鼓吹之下,2001年「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正式成立運作。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再度表示肯定,2023年12月大陸全國政協特別召開「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協商會,希望推動「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與平臺,使雙方能由經貿整合向政治和解方向逐步推動。
2024年11月29日第四屆「兩岸共同市場海河論壇」在天津舉行,與會的兩岸關係學者、專家及企業界共同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應遵循「市場主導、重點突破、循序漸進、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採取「產業先行、應通盡通、區域示範、自下而上」的實踐路徑,並由低層次的「優惠貿易安排」和「自由貿易區」開始,逐步推進到中層次的「共同市場」,再發展到高層次的貨幣同盟和經濟一體化。其中,在「行業標準共通」方面,兩岸過去在冷鏈物流、養老照護、食品安全等領域已編制了99項共同標準據以執行。而大陸也在福建全省域建立「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讓來往區內的臺灣民衆在生活、就業、就學、投資上都可享受和福建居民同等待遇;並積極推動廈門-金門、福州-馬祖同城化建設,共同開發水、電、燃氣、橋樑等基礎設施聯通,以及合作開發水電、風電、光電及遠距離輸變電等能源資源互通等,總之,以福建省爲主的兩岸融合示範區正在不斷探討各種先試先行措施並有序推進,未來可作爲雙方更進一步接軌互通的基礎。
然而除此以外,這些年兩岸官方的聯繫不斷惡化,甚至瀕於中斷,即使兩岸共同市場的立意高遠,想要重新啓動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等具體事項的協商都很困難,就連雙方好不容易簽定並執行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大陸一方善意讓利、臺灣享受大幅順差的情況下,也因臺灣政治人士冷嘲熱諷,「得了便宜還賣乖」,演變成如今被取消部分優惠,甚至可能整個協議被終止的尷尬情況。
大陸處於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乃至可能全方位的對抗之中,爲反制美國《晶片法案》的打壓,已逐步實行以國產替代進口,臺灣相關產品也在此被替代範圍,估計每年會有10%的替代率,若我們不加緊部署因應,幾年後將自絕於大陸市場,對臺灣產業影響重大。而如何針對大陸的「國產替代」政策,對晶片、高端電子產品以及其他農業、漁業和機械設備、數位產品、醫療設備及醫藥等制定兩岸共同標準,對臺灣出口大陸的企業乃至產業發展都是當務之急。
兩岸共同市場的初衷在先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擾,以民生爲重,從經濟開始建立兩岸互惠互信的聯繫,這本來也是彼此減輕對立、共同發展的最佳方式,無奈近年來兩岸關係僵持,更因外界種種挑撥而愈發敵對,以致無法順利推動。當今國際經濟不穩定因素大增,大陸積極轉型之下,兩岸經濟合作也進入關鍵期,臺灣應該掌握契機迴歸「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積極研究融入大陸市場、產業體系及企業發展的方向,才能避免更多震盪與摩擦,並延續臺商在大陸既有優勢,開展下一波經濟榮景。(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