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聯丁鯤華:中美元首通話釋樂觀信號 兩岸應建「共同市場」
大陸全國臺企聯榮譽會長丁鯤華:中美元首通話釋放樂觀信號,兩岸應共建「共同市場」迎戰挑戰。(藍孝威攝)
在中美元首將於今天(19日)晚間通電話之際,大陸全國臺企聯榮譽會長丁鯤華上午出席京臺科技論壇接受臺媒訪問,對此次通話的意義、可能對陸、臺經濟的影響,以及兩岸如何合作應對美國關稅壓力提出觀察。他直言:「我覺得我們應該比較樂觀,因爲大陸和美國僵持到現在,再加稅意義不大,反而妥協的可能性更高。」
談及即將舉行的中美元首通話,丁鯤華指出,美國加徵關稅的效果有限,大陸出口雖有下降,但「美國施壓到現在也沒有達到效果」。他強調:「如果再下去一定是兩面脫鉤,所以說美國這一次如果能夠跟大陸妥協的話,我覺得是比較樂觀的。」
他並分析國際經濟背景,認爲美國降息、TikTok在美合作模式等訊號,都可能帶來正面效應。「降息以後,整個世界金融和進出口貿易會有不同形式。TikTok不可能退出美國,最後一定是合資或合作,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中美關係有正面發展的可能。」
在經濟層面,丁鯤華認爲,中美若能緩和緊張,將對中國與臺灣經濟都產生正面影響。他坦言:「其實現在世界已經兩極化了,不管中美貿易怎麼談,對抗是不會截止的。」這意味着臺商必須審慎選擇戰略路線。
他提醒臺灣業者,美國關稅衝擊巨大,「除了晶片行業之外,其他傳統行業受到影響太大。像自動工作母機、食品機具、農業機具,這些行業在美國市場很難競爭。」相較之下,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能爲臺商提供新機會。「如果跟着大陸一起走出去,像哈薩克、玻利維亞,臺商還是很有機會的。」
面對美國壓力,丁鯤華建議臺商善用大陸的地緣政治優勢。「憑藉大陸創造的這些優勢,我們臺商如果跟着一起去南美、中亞,效果完全不同。如果單打獨鬥,一定很困難。」他強調,臺商應該「融入大陸政策,這可能恰恰能把現在最辛苦的、非高端科技的產業救活。」
同時,他呼籲臺灣政府應正視產業困境:「以臺灣現在的狀況,非高端製造業在美國對等關稅下根本活不下去。政府要有前瞻思維,幫企業和民衆找出路。」
對於兩岸經貿合作,丁鯤華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構想。他表示:「今年兩岸貿易額會超過3000億美金,這是互補的。臺灣60%的外銷到大陸,其中70%是大陸需要的。」
他認爲,單純依靠ECFA已不足以應對挑戰,「ECFA只是共同市場的開端,但走得很冤枉。早收清單隻佔少數,後面根本沒做完。」因此,他建議借鑑歐盟模式:「德國、法國、意大利各自生產,但有共同標準、共同支付方式、人才和物產自由流動。兩岸共同市場比照這種方式,可能比ECFA更有意義。」
丁鯤華坦言,臺灣內部阻力仍大,「大陸的立場是非常願意的,因爲這能自然融入臺灣社會和經濟。但如果臺灣政府一直抵制,老百姓生活只會越來越不好。」
談到大陸正在規劃的「十五五」計劃,丁鯤華表示,這是臺灣的重大機會。「十五五到十六五,2035年要達到現代化。這10年其實我們能做很多事。」他認爲,若能在計劃中納入「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不僅能深化合作,也能爲臺灣產業找到出路。
「臺灣未來的出路在哪裡?靠南向政策很難成功。但如果憑藉大陸的東風,像一帶一路、RCEP、金磚國家,很多受關稅困擾的產業就能找到新市場,帶動更多就業。」
在實際操作層面,丁鯤華也分享了自身企業的規劃。他透露,公司正考慮在新疆霍爾果斯設立「前置倉」,將臺灣產品直接運到口岸儲存,以便就近銷售。「單靠企業單打獨鬥不可能成功,必須有整體力量和規模,這也是全國臺企聯正在考慮突破的方向。」
總結來看,丁鯤華強調,中美元首通話有望釋放善意,而臺灣未來必須在中美競爭格局中做出選擇。他說:「兩岸經濟互補,只有建立共同市場,融入大陸發展,臺灣才能真正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