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共建RCEP區域共同大市場(觀象臺)
□ 遲福林
當前,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美國優先”給經濟全球化帶來衝擊。以自由貿易爲主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爲當前乃至未來10年左右全球經濟的主流,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域化特徵越來越明顯。
近年來,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持續推進。2022年,亞洲經濟體對亞洲貨物貿易的依存度達57.4%,亞洲服務貿易首次實現順差,金額達405.52億美元。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24年亞洲經濟體GDP規模佔全球經濟近一半。在亞洲推動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既對短期內應對美國濫施關稅挑戰有積極意義,又對區域經濟體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有深遠影響。
加快構建以東盟爲主體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區域共同大市場,正是順應這一趨勢的核心目標。面對全球經濟加速分化、外部市場需求萎縮、增長乏力的嚴峻挑戰,共建RCEP區域共同大市場,不僅將爲亞洲及全球經濟增長帶來重要動力,也將爲全球經濟注入重要的確定性。據布魯金斯學會預測,若RCEP區域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統一市場,將累計增加全球貿易額5000億美元。
要實現構建RCEP區域共同大市場的目標,推動RCEP向2.0升級將是重大利好。RCEP是區域各國推動自由貿易的結晶,更是未來本區域建立共同大市場的重要抓手。但目前RCEP正處於“不進則退”的“十字路口”,自2020年11月簽署協議以來,RCEP尚未實現擴容,還存在規則水平不高、利用率不高、約束力不強、治理機制不完善等諸多挑戰。同時,面對美國關稅挑戰,域內國家如果沒有戰略共識和戰略行動,難以得出“最優解”。是後退還是向前,需要各成員國做出政治判斷和戰略抉擇。
基於此,加快推動RCEP從“規模最大”的1.0向“水平更高”的2.0升級尤爲重要。應以推動其從規模最大邁向水平更高爲基本導向,以打造一個“可實施、可監測、可約束、可治理”的區域制度平臺爲基本目標,以構建RCEP開放2.0、規則2.0、擴容2.0、治理2.0四大支柱爲重大任務,打造更加開放、包容、共享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這將爲形成區域共同大市場創造重要條件,併成爲亞太經貿合作的突出亮點。
具體而言,RCEP2.0的重大任務包括多個方面——
首先,要對標高水平經貿規則,使RCEP從傳統的“關稅減免器”轉變爲“深度開放”的平臺和載體,促進區域要素更高效流通,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更好銜接與融合。
其次,要推動RCEP成爲區域深度融合平臺。域內國家應創造條件加快人員跨境自由流動。對醫療、教育、文旅等領域人才,可率先實現資格互認,適度延長簽證時效,推動“人隨服務流動”。同時,應在金融市場融合中強化本幣使用,完善以清邁倡議爲重點的區域金融安全網。
再次,要使RCEP具有共同約束力。從實施情況看,由於爭端解決機制未實質性運行,RCEP的約束力受到影響。RCEP2.0需要推進更加全面的機制建設,建立一整套實施評估、監測、協調、升級的制度安排,使RCEP在機制化的約束與保障下釋放更多紅利。
最後,要推動RCEP實現擴員和跨區域。例如,儘快推動中國香港加入RCEP,推動智利、斯里蘭卡等經濟體加入RCEP,推動RCEP與海合會對接等。在這一過程中,應成立共同協商、尊重各方的高層次協調機構,堅持東盟中心並使得東盟國家從中獲益,並充分發揮中日韓等各方的作用。其中,中日韓儘快簽署自貿協定將爲打造區域大市場、推動RCEP從1.0向2.0的升級發揮引領作用,由此可加快形成以“小多邊”引領“大多邊”、“大多邊”帶動“小多邊”的“RCEP+”效應。
(作者爲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