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對等關稅對兩岸經貿的影響(丁鯤華)
美國「對等關稅」看來龐雜,實則是以「分而治之」的手法,意圖一舉改變世界、特別是亞洲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格局和未來發展。(摘自新華社)
美國「對等關稅」看來龐雜,實則是以「分而治之」的手法,利用差異化稅率、產業針對性條款及對中國的「隔離帶」策略,意圖一舉改變世界、特別是亞洲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格局和未來發展。其中,對日、韓的關稅均爲15%,相對較爲優惠,是因韓國承諾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半導體、電池爲主)並採購上千億美元的能源;而日本則承諾向美投資5500億美元,並採購80億美元農產品及100架波音飛機。東協國家中,越南以美國產品零進口稅爲交換條件,適用20%關稅(另中國經越南轉口貨物的關稅爲40%);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均爲19%。至於臺灣,在短期內臺幣升值10%左右、臺積電先期赴美投資1650億美元及其他尚未對外公開的條件下,關稅爲原稅率疊加20%(N+20%)。縱觀美國此一橫空出世的關稅政策,除取得各國擴大對美投資的承諾外,也成功製造區域競爭迫使各國開放市場,現狀來看可謂大獲全勝。
從《晶片法案》、「製造業迴流」到「對等關稅」,川普的「變臉秀」看似粗糙隨興,其實是一套完整的政治脅迫與經濟施壓策略,目的是確保美國繼續掌控世界先進科技、研發與製造至少10年以上,並將龐大的美債由各國對美投資及關稅對衝稀釋,而其終極目的則在維持美元霸權。以所謂「製造業迴流」爲例,基於美國工人工資是大陸6倍或越南16倍,川普着眼的從來就不是鋼鐵、塑膠、傢俱、服裝等產業,而是先進科技製造,所以臺積電和韓國三星、日本的新材料、精密工業以及歐洲的製藥工業纔是美國針對的靶心,而與此同時,更要用盡手段預防性地壓制中國新興科技勢力。
美國對大陸採取「關稅+科技封鎖+供應鏈重組」三重施壓,並且彼此相互嵌套,形成系統性的遏制。迄今雙方關稅談判仍無具體結果,但現行40%關稅已使大陸紡織、傢俱、服裝等勞動密集產業對美出口成本激增30-50%,若再往上疊加,無異逼迫佔大陸對美出口59.4%的機電產品直接與美國市場脫鉤;而全部新增關稅若由大陸承擔,中國對美出口可能驟降33.5%,使GDP減少1-1.6%。此外,美國對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嚴查出口品產地,使大陸經東南亞轉口的中間品如電子元件、紡織面料需求萎縮,形成「三角貿易鏈斷裂」的二次衝擊,也會額外拖累大陸GDP成長0.8-1.2%,合併衝擊巨大。在就業方面,因預期出口下滑,2025年大陸可能減少450萬個就業崗位;而高端晶片及大宗農產品進口受阻也會使內需疲軟,進一步擴大產能過剩及通縮的壓力。
大陸明白美國的處心積慮,也積極評估自身和美國對抗到底的實力。首先,中國掌控全球最主要的稀土供應,這是應對《晶片法案》的利器,若大陸全面管制稀土出口,全球高科技製造業的發展將延滯3到5年。其次,大陸擁有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及超過7500億美元的美債,對美元霸權的支撐舉足輕重;而14億人口在能源、鋼鐵、食品、家電的消費都佔世界第一,足以主導國際糧食、礦產及大宗物資的供需與價格,若輔以政策積極提升內需,就能彌補出口受限的損失。此外,大陸加速產業升級,提升技術自主,近年在半導體國產化、量子計算、商業航太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已佔GDP2.8%;而在產能外遷、市場多元化方面,中國開拓一帶一路、金磚國家、南美洲及非洲市場收效顯著,2024年對東盟出口已超過美國;加以出口退稅、消費補貼、鼓勵企業轉型及勞動力再培訓等財政措施,股市、樓市逐漸回穩。總之,大陸決心透過「技術自主+內需擴容+市場多元化」降低對美依賴,克服艱難的底氣十足。
臺灣原本自信與美國關係緊密,不僅對美國言聽計從,將自身的安全完全交付,甚至自願擔任美國的馬前卒,與大陸切割不遺餘力。然而美國對等關稅卻對臺灣絲毫不留情面,N+20%關稅嚴重打擊傳統產業及農業外,川普還要求臺積電繼續加碼對美投資至3000億美元,即使已在美投資的高科技企業未來可免關稅,然而一俟晶片在美投產,臺灣當前佔對美出口七成的半導體與電子科技產品只能將市場拱手相讓,優勢盡失。最令人嘆息的是,臺灣毫不顧惜大陸是最大出口市場,不斷激化兩岸敵意,這種以經濟命脈換取政治短利的作爲,無異自斷後路,禍延子孫。補救之道,政府除應繼續與美方強力協商爭取減稅外,更應重啓兩岸經貿談判,借力大陸全面「國產替代」及開拓多元化市場的關鍵期,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或有機會留住臺灣企業與經濟發展的生機。
對等關稅只是全面經濟戰的序幕,臺灣必須認清川普政府沒有規則、不講情誼、一切美國利益優先的本質,重新檢討本身定位及策略的失誤,才能真正以智慧面對未來的每一場政經博弈,維護臺灣的長遠利益。(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