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傳》風靡寶島: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生動註腳(兩岸觀察)
近日,大陸電視劇《藏海傳》在臺灣掀起了一股追劇熱潮,成爲島內各大媒體和觀衆熱議的焦點。這部劇不僅在大陸收穫了超高人氣,更以燎原之勢跨越海峽,深深打動了臺灣觀衆的心,成爲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鮮活見證。
《藏海傳》在臺灣的走紅,首先源於其精良的製作和精彩的劇情。劇中融合了兩岸觀衆都比較喜歡的古裝、盜墓、權謀、復仇、友誼、愛情等元素,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將觀衆們帶入了一個充滿奇幻與冒險的世界。臺灣媒體毫不吝嗇讚美之詞:“2025必追陸劇”“沉浸式體驗權謀鬥爭”“開播即霸榜”等標題連日刷屏。該劇在Disney+中國臺灣地區上線後,首周便蟬聯“臺灣本日熱播”榜首,好評不斷。
《藏海傳》在臺灣的走紅,其深層原因源於兩岸無法割裂的文化血脈。該劇較好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要素融匯於情節發展,將人物、景物設計滲透於故事肌理,承載着千年中華文化智慧。劇情背後傳遞給觀衆的精神理念、文化價值更能引起兩岸民衆認同以及共鳴。“藏海”之名取意“藏身入海”,其靈感來源於宋代蘇軾的組詩《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中的“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非常契合兩岸文人所認同的“大隱隱於市”的精神理念。據報道,有超過18種非遺技藝在劇中呈現,包含榫卯結構營造技藝、木雕技巧、藥發木偶、皮影戲、秦淮燈綵等。《藏海傳》中的平津侯府,主創團隊花費半年時間用純實木搭建,量身定做正脊走獸、臺基、池塘欄杆、整個青石地面,整體建築規劃參考了《唐宮七夕乞巧圖》等古畫。儘管該劇情設定爲架空的歷史背景,但在諸多細節方面,劇組以明代爲藍本進行參考。劇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藏海的服飾製作精美、令人賞心悅目,補子紋樣如五品時的白鷳補子,三品的孔雀補子等,均參照《大明會典》,體現了“服飾即權力”的視覺敘事。劇情鋪陳的從小我復仇到大我覺醒的成長弧光,傳遞着孝道、忠義、智慧、隱忍、堅韌等中華傳統價值觀,這些精神內核與臺灣同胞尊崇的倫理觀念高度契合,形成了兩岸同胞的情感共振。
《藏海傳》的成功之處在於切中了中國美學之脈,以中國美學外化、中國敘事特色實現了古裝權謀劇的全新講述。精良的製作和精湛的文化符號深深地激活了臺灣民衆集體記憶中的中華文化根源認知。臺灣青年們紛紛感嘆“祖宗的審美了不起”“爲璀璨中華文明驕傲”“看劇後對大陸古建築充滿嚮往”……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表示:“兩岸影視劇相通的地方就是同文同種。因爲過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一樣的,語言是一樣的,光是這個部分就讓臺灣觀衆的接受度提升很多。”
《藏海傳》引起的兩岸共鳴,源於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這是任何政治操弄都無法割裂的。這股熱潮恰如一柄利刃,刺破了臺灣島內一些“臺獨”分裂勢力精心編織的謊言。臺灣時事評論員賴嶽謙近日在節目中犀利指出:“綠營媒體不得不報道《藏海傳》,因爲年輕人都愛看!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註定失敗——我們的文化同出一源,能將兩岸聯結”。當大陸影視劇用電影級質感呈現老祖宗的非凡技藝、用多維度人物構建戲劇張力、用深厚的歷史底蘊展現中華文化理念時,民進黨當局所謂的“文化差異”“兩岸隔閡”的想象邊界便會如春冰般悄然消融。
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中華文化能夠跨越一切障礙,凝聚兩岸同胞的情感。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有更多優秀的大陸文化作品能夠走入寶島,兩岸能夠在文化領域展開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讓兩岸文化的根脈緊緊相連,讓兩岸同胞的心靈深深相依。(作者:朱桂蘭,系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