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對誰有利

(圖/本報系資料照)

每年3月底到4月中都是中正機場的運送高峰,除了東南亞和日、韓觀光客外,最多的是從各國返臺的華僑以及往返兩岸的臺灣同胞,大家的主要目的都是清明回鄉掃墓祭祖,因爲敬重祖先、不忘本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吃果子拜樹頭」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上個月賴清德總統針對當前兩岸情勢提出「賴17條」,並將大陸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我在兩岸投資工作30多年,接待過許多大陸與臺灣民間團體及政府官員,親身體認兩岸交流的重要;無法認同賴總統爲「去中國化」自毀家承,甚至不顧臺灣民意而限制兩岸交流的做法。

臺灣民衆想和大陸交流源於血脈,也着眼未來。在文化方面,無論是共同的語言、文字乃至中國傳統故事、詩詞歌賦都是我們日常溝通的工具,更是繪畫、音樂創作取之不盡的寶藏。臺灣媽祖的祖廟在福建湄州、關公的祖廟在山西運城、開漳聖王的祖廟在福建漳州、三山國王祖廟在廣東潮州、浙江普陀山則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宗教信仰安定人心,民衆祈求庇佑前往祖廟朝聖必須給予最大的尊重,臺灣政府以國安爲由限制宗教交流,既凸顯當權者的心虛與霸道,也無法滿足民衆的精神需求。

2024年兩岸人員往來合計440.5萬人次,其中臺灣同胞赴大陸402.3萬人次,大陸居民來臺38.2萬人次,原因是臺灣並未對大陸民衆開放旅遊,相較於2015年曾有超過418萬人次陸客來臺,可見若非政府刻意干擾,每年兩岸人民往返當在800萬人次以上。旅遊是體會各地風土民情、增進彼此理解最好的方式。以往許多大陸朋友及公務人員來臺參訪,回到大陸總是對臺灣的公共秩序讚譽有加,特別欣賞臺灣風景秀麗、鄉親熱情有禮,隨時帶着友善又純樸的笑容,這是我們最好的宣傳,代表臺灣的開放與自信。更何況無知造成誤會、偏見產生敵意,只有增進兩岸民衆交流,才能減少對立,化解戰爭的風險。

和大陸的學術、產業、經貿交流對臺灣發展至關重要。每年兩岸均有上百場大型相關活動,包括兩岸企業家峰會、海峽論壇、兩岸共同市場海河論壇、京臺科技論壇,以及地區性的津臺會、魯臺會、浙臺會和大大小小的臺灣名品博覽會、展銷會等,參加的都是兩岸學術和實業精英,不但有助於彼此切磋學習,也有效推廣臺灣產品與市場。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24年兩岸進出口總額爲2929.71億美元,同比增長9.4%,而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爲1425.9億美元,可見兩岸經貿活動臺灣具體受益更大。

海島面積有限,兩岸交流可以創造連結提供機會,無論從文化、宗教、經貿、學術、旅遊、青年各層面來看都對臺灣更有利。眼前國際經貿因川普的「對等關稅」陷入動盪,各國都在思索對應良方。我們和大陸「特殊」而「親近」的聯繫是無可取代的競爭優勢,不能也不應丟棄,期望臺灣當權者慎重看待民族血脈傳承的責任,正面思考以增進兩岸交流減少對立與衝突,爲下一代開拓更廣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