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兩極化的應變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後,平均關稅推升到15.2%,創1934年以來之最,而且川普政府以軍事安全承諾換取貿易服從,包括要求日本簽署單邊「貿易協議」、協助規避中國稀土管制,通過「晶片四方聯盟」迫使韓國在技術合作中選邊站等都違反WTO的非歧視原則,開全球化的倒車,IMF因此下調全球經濟成長至3.0%,並預估全球貿易將縮減1.5%,堪稱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貿易衰退。
緊接着,美國大力推動製造業迴流,除要求臺灣、韓國的產業供應鏈龍頭在美設廠外,也包括日本對美國材料及精密機器領域投資5500億美元、歐盟向美國採購7500億美元能源,並投資美國製藥、半導體設備6000億美元。在美元結算體系下,各國必須配合美國徵收關稅的ERS(對外稅務局)系統積累美元以購買美債,才能進入美國市場,形成「數字美元—美債」的封閉循環,等同大家一起支撐美國,爲川普的「MAGA」霸業買單,而若不肯就範,就會被視爲敵人,面臨關稅、情報等打壓,這種氛圍使國際經貿秩序面臨崩解。
WTO成立迄今近30年來一直是美國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平臺。中國於2001年加入WTO後融入全球生產體系,取得巨大成功。然而當美國注意到中國崛起,憂慮自身影響力流失,就不再認同WTO的平等協商理念而改追求「美國至上」。
反對川普「對等關稅」、支持原本世界貿易體系的國家集結圍拱中國爲另一核心,與美國形成互抗之勢。中國首先在全球重要產業鏈設定關鍵管制節點,包括工業稀土、太陽能光電板和新能源電池以及醫藥原料供應等,除直接影響美國軍工和再生能源產業外,由於大陸供應美國抗生素阿莫西林、止痛藥布洛芬等核心成分超過8成,即連印度仿製藥的原料也有7成來自中國,因此大陸管制原料出口立刻造成市場價格波動,甚至停工斷料。
其次,大陸爲降低對美國依賴,一面扶植國內企業與產業建立替代生產系統,一面開發「RCEP+金磚國家」市場,並吸納歐盟關鍵產業鏈,擴大歐盟設備及東協農產品進口。在金融措施上,大陸對美國以外國家降低關稅或採取零關稅,並積極拓展以「(各國)本幣結算體系」取代美元,同意能源、大宗物資或來自俄羅斯的產品以本幣結算;此外,也引領創新國際貿易新規則,如構建新WTO關稅體系、聯合歐盟制度的數字貿易、以及創建綠色關稅規則等擴大與世界各國鏈接,爭取話語權的身段極爲靈活。
世界兩極化的趨勢已定,弱小國家無法寄望於平等協商,「一面倒」則猶如盲目押寶,隨時可能會有被「全盤端去」的風險,這正是今日臺灣位處中美兩極對抗暴風眼的處境,不但臺美關稅談判並無太大回旋空間,未來還需承受更嚴重的雙向撕扯。臺灣應該思考以多邊化破兩極,避免過度親美,並儘快與大陸展開由經濟延伸至社會、文化而政治的全面協商,在兩極之間保持適度彈性,以時間換空間,纔是應變圖存之道。(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