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的變革與挑戰

自人類開展貿易以來,世界便如一幅拼圖,從分散走向聯結,全球供應鏈的出現更是令世界各個角落的生產製造緊密連接起來,將世界徹底融爲一體,並影響着人類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

供應鏈的雛形是早期的簡單貿易。最初,人們自己生產自己需要的一切。當滿足自己的需求之後還有物品剩餘時,人們便開始從自給自足轉變爲交換各自需要的東西。比如,你可能有一些黃金,我想用它製作一條漂亮的項鍊;我可能有一些絲綢,正好是你製作衣物所需的材料。於是,我們就會以一種滿足彼此需求的方式進行交換。

然而,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當一個人無法生產自己需要的東西時,附近也沒有人種植、飼養、製造這種東西,他就只能放棄自己的需求,或者長途跋涉去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地方尋找。這對大多數人而言成本高昂且充滿風險,但對那些願意專門爲此跋涉的中間商來說,卻是一種有利可圖的機會。他們願意冒險,以獲取其他人難以獲得的物品,然後通過交換獲得回報。古代商業和貿易的雛形由此產生。

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類的早期長途貿易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印度河谷之間展開,主要交易的商品包括香料、紡織品和貴金屬等奢侈品。這些貿易活動促進了沿線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形成了早期的供應鏈。

早期供應鏈的建立主要基於垂直分工,人們根據各自的特長和能力進行合作。從16世紀早期到19世紀晚期,國際貿易蓬勃發展,貿易活動在整個歐亞大陸廣泛開展,首次將不同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時候的貿易大多以公司之間的交易爲主,不同的公司根據自己所擅長的生產和物流領域實現垂直分工,形成了最初的“原材料—生產—物流—零售”供應鏈。

供應鏈依託不同主體的比較優勢建立,而比較優勢又集中體現在專業化能力和成本優勢上。

一方面,專業化能力是指不同的組織或國家在特定領域或業務方面具有獨特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意味着,某些企業可能在某種產品或服務的設計、製造、運輸或其他方面具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通過供應鏈合作,各方可以充分揚長避短,將每個環節交由最擅長的團隊來負責,從而提高整體效率和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一些地區或組織可能具有成本優勢。不同地區或組織可能具有不同的成本結構,包括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稅收政策等。通過供應鏈整合,企業可以選擇在成本更低的地區進行生產或使用成本更低的資源。

現代供應鏈萌芽於工業革命時期的流水線作業。工業革命帶來效率和生產規模的爆炸性提升,促進了分工制度的形成。在這一時期,生產變得更加精細、每個環節都像拼圖一樣相互拼接,從而形成了標準的生產管理方式。與此同時,人們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這可以看作現代供應鏈的初級形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全球供應鏈還沒有達到現代意義上的高度複雜性和全球化,勞動力主要集中於農業和初級製造業,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服務業或高技術產業。但在某些方面,它已經顯示出一定的複雜性和跨國特徵。當時的供應鏈已經開始從殖民地和其他國家進口重要原材料。例如,歐洲國家從非洲、亞洲和美洲進口橡膠、棉花、礦產等。原材料通常在生產國進行初步加工,然後運往工業化國家進行進一步加工和生產。同時,當時的海運和鐵路系統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一些主要城市和港口,如倫敦、紐約等,已經成爲全球貿易的重要樞紐。此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可以提供信貸和匯票,以便企業更好地完成跨國貿易;保險業也爲海運等提供了相應的風險擔保。

實際上,當時各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在於“物理層面”。由於不同國家各有各的貿易政策,包括關稅、配額等,這些都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的效率和成本。

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和跨國組織形式的規範化推動了跨境供應鏈的形成。二戰結束後,各國開始重建經濟秩序並恢復國際貿易,形成了規範的現代供應鏈。新的貿易協定和多邊組織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爲供應鏈的跨國運作提供了更加穩定和透明的環境。

1947年,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一次重大改變,即“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得以確定下來。20餘個國家進行談判,旨在簡化國際貿易程序,減少或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各種障礙。

GATT主要聚焦於關稅問題和商品貿易,是國際貿易領域的一項關鍵進展,爲世界貿易確立了大部分規則:首先是“最惠國待遇”原則,這意味着,如果一個國家給予另一個國家某種貿易優惠,那麼這個優惠也必須適用於GATT其他成員;其次是“國民待遇”原則,即外國產品一旦進入市場,則應當受到與本國產品相同的待遇;最後是GATT還強調了貿易政策與規則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這意味着它們必須是公開的,並且人們可以事先了解它們。

1948年至1994年,全球貿易都在GATT的框架下進行。也是在這一時期,全球貿易保持了極高的增長率。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與GATT相比,WTO的議程更全面,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投資等多個方面。這些特點爲國際貿易提供了更穩固和更全面的框架,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和引導迅速變化的全球經濟環境。

從GATT到WTO的轉變,不僅擴大了議題的討論範圍,也增加了參與方的多樣性,被視爲二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協定變革之一,不僅爲國際貿易提供了強大的管理和促進機制,也有助於適應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格局。

WTO還創造了新的爭端解決程序。戰後幾十年間,跨國公司興起,並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供應鏈網絡。這些公司利用先進的物流和信息技術,將生產和供應環節分散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以獲取成本優勢和市場接近度。

供應鏈的發展加快了製造業的全球化趨勢。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製造商通過供應鏈網絡合作,實現了分工協作和資源優化配置。這種全球化的製造業模式推動了產業的轉移和全球供應鏈的深入發展。此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也對供應鏈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計算機、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使供應鏈的運作更加高效、可視化和智能化。例如,企業開始採用計算機系統進行庫存管理、訂單處理和供應鏈協調,這不僅提高了響應速度,還大大提高了客戶滿意度。此外,如今的供應鏈管理越來越強調協作和夥伴關係的重要性。供應商、製造商和分銷商之間的緊密合作和信息共享,成爲提高供應鏈效率和靈活性的關鍵要素。

梳理歷史可以發現,全球供應鏈是基於各國在原材料、勞動力和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建立起來的。然而在當今時代,全球供應鏈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我們已經見證了一些國家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如實施懲罰性關稅和原產地規則等,以此來限制他國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此外,技術限制和專利封鎖等現象也日漸成爲國際關係中的常態。地緣政治緊張、局部衝突不斷,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於全球供應鏈,導致其穩定性受到嚴重考驗。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都需要反思和探索,如何構建一個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作者:吳 靖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