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輝達落腳北士科 臺灣AI戰略的兩難(徐作聖)
輝達臺灣總部坐落北士科T17、T18卡關,臺北市府擬因「新新並」爲由與新壽解約;圖爲北市科T17、T18土地。(中時資料照)
輝達(NVIDIA)宣佈亞洲總部選擇落腳臺北北士科,原本被視爲臺灣邁向「AI護國神山」的重要一步,卻因土地取得與行政流程受阻而陷入膠着。表面上這是一場招商與開發的爭議,但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臺灣究竟要在AI時代「依附巨人與矽谷菁英」還是「自建生態」?
輝達的進駐,被視爲臺灣從半導體代工走向AI中樞的轉折點。然而北士科的開發困境,揭示了制度內部的摩擦:土地政策、地方自治與科技戰略缺乏整合。這不僅是行政效率問題,更反映出臺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中,尚未形成主權性思維的產業佈局能力。
輝達與矽谷AI菁英企業正推動一場新的「世紀革命」。這場革命的核心,不在於晶片效能或AI模型的參數數量,雖然AGI及智能產業泡沫化的陰影不斷,而「AI吸金永動機」謠言也甚囂塵上。當輝達與矽谷AI菁英仍在操作話語權(Narrative Power)與資本結構的再造,透過AI技術與敘事輸出,重新界定全球科技競賽的規則,包括供應鏈集中化、知識依附強化、資本與價值觀輸出等策略手段,以「AI即文明進步」的話術,將產業擴張包裝爲全球使命,但臺灣的定位在那裡?
在這場由敘事與資本驅動的革命中,臺灣若僅以半導體代工爲核心參與,最終恐淪爲「供應鏈中的聰明勞工」,而非AI知識體系的塑造者。賴清德政府的AI政策宣示,看似傾向「自主發展AI生態」,但實際執行卻更接近「延伸代工思維」:以輝達爲軸,打造從晶片、伺服器到資料中心的一條龍供應網。這條路短期內能刺激投資與股市,卻難以孕育AI的核心價值。
雖然「半導體優勢 ≠ AI 生態優勢」,但仍然被政府巧妙包裝成下一世代的護國神山。事實上,臺灣推動AI產業的最大障礙是「資料與生態鏈的建構」,尤其是人才、高品質、跨域的資料整合能力不足等,而這些優勢條件也非半導體優勢所能補足的。
臺灣「AI護國神山」的敘事雖鼓舞人心,但也掩蓋了理性的質疑與政策辯論空間。在面對AI浪潮時,缺乏策略共識與願景連貫性。在政治掛帥與媒體短視的環境中,科技政策被包裝爲「成就政績」的素材,而非長期戰略思維的實驗場。政治掛帥的結果,是讓短期輝煌取代長期戰略,讓科技治理變成「口號治理」。
輝達選擇北士科(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設立亞洲總部,表面上是「AI星羣」效應的象徵,代表臺灣在全球AI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但實質上仍是輝達供應鏈依附關係。但臺灣在現實政治經濟中,AI「自主」與「依附」之間的平衡,考驗的是國家戰略能力與政治領導智慧,而非技術本身。輝達之於臺灣,不僅是一場科技投資,更是一面鏡子,照出臺灣在全球AI權力格局中的位置與焦慮。如果政治繼續主導科技議程,理性討論便只能在邊緣存活。真正的挑戰不在於「誰來投資」,而在於「臺灣是否能定義自己的AI未來」。
臺灣正站在AI全球再分工的十字路口,AI浪潮下,臺灣不應只追求「護國神山2.0」,而應思考如何建立真正的AI主權與知識自主權。輝達落腳北士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臺灣是否有能力在政治喧囂與市場誘惑之間,守住理性的討論空間,爲未來的AI世代奠定長遠的治理基礎。(作者爲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