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關稅+曹派夾擊 賴能先安內後攘外?(須予謙)
七七事變88週年之際,把國家認同、中華民國曆史當自助餐的賴清德一言不發。(資料照片)
七七事變88週年之際,把國家認同、中華民國曆史當自助餐的賴清德一言不發。
但換個角度想,今日的賴清德是否也陷入類似的戰略焦慮:先安內,清算國民黨立委,之後關稅多高都不會被批評;還是先攘外,積極與美國展開經貿協議談判,換取國際支持,削弱在野黨挑戰執政正當性的空間?
同樣面臨國內選舉失利和高關稅威脅,日本自民黨政府選擇先攘外。
自民黨在6月22日的東京都選舉拿下歷史新低的議會席次,7月又將面對參議院大選,不過石破茂首相併未選擇大搞內鬥清算。日本政府在G7會議積極主張亞太穩定與經貿自由,與美方談妥堅守立場,多次表達不會犧牲日本農業、傳統制造業,並親上火線與日本各黨派直接溝通。
石破茂首相的邏輯非常清楚:若民主社會的執政者,面對政局不穩與國際壓力只顧內鬥,不只會立即失去國際、區域盟友信任,更分裂、衝突的內部情勢更會讓各項施政陷入泥淖。
在臺灣,以朱立倫主席爲首的在野黨領袖不斷提醒賴清德,若一味強化「藍綠鬥爭」的統治敘事,不僅使社會更加撕裂,削弱民主制度的韌性,更會讓外國盟友對其領導能力產生質疑,只可惜賴清德充耳不聞。
以政治清洗爲核心的「先安內」,在曹興誠和罷免團體越來越激進、失控的狀況下,幾乎已不可能讓民進黨得到執政優勢。
多數民調顯示,民衆對司法追殺在野黨的正當性抱持懷疑態度,甚至有過半受訪者認爲賴清德政府正在走向濫權、威權。這些跡象意味着,即使短期內可以穩住基本盤,長期看來就會流失中間選民的支持。
先前文章〈扁英懷舊風〉指出,賴執政一年多,綠營中間派、溫和派對賴的不滿已逼近臨界點。現在民進黨又開始放話敲打「曹派」,顯然賴清德引曹興誠入室的決策也正受到嚴厲批評。兵馬未出、罷免選舉未到,綠營內部卻已出現衆多分歧,「安內」是安藍綠還是綠內部,賴清德顯然又多了個煩惱。
回到大局,面對「關稅+曹派」的雙重夾擊,賴清德必須重新思考他的戰略選擇:他可以選擇一條和解、共識、對外團結的道路,也可以選擇持續以內部清算、對立動員爲治國主軸。而臺灣民衆如何選擇,就看7月26日的罷免選舉。
歷史與國際現實都一再提醒我們:內耗無法換來外交勝利,鬥爭不能換來經濟出路。唯有真正的安內,不是消滅政敵,而是重建朝野互信,纔有可能爲攘外創造空間與實力。
(作者爲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助理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