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高齡駕駛談改革之道(李翔宙)

78歲老翁日前駕車高速衝撞行人與騎士,導致3死12傷悲劇,引起外界對於高齡駕駛管理政策的討論。(柯毓庭攝)

新北三峽78歲駕駛衝撞行人釀致嚴重死傷,全國震驚哀悼,交通部隨之宣佈,高齡駕駛換照年齡將從75歲下修至70歲;無獨有偶的,丹麥昨(25)日國會議決將退休年齡由原67歲提高到70歲,同是高齡議題,兩個國家的思維大相逕庭,想當然耳,影響或助益亦屬必然。

面對高齡、少子化趨勢愈形明顯的未來,這是一個深值從根本全面思考探索的施政議題,十年前丹麥政府經由民衆均齡、餘命、身心健康指數及交通事故等不同因素及數據參數實施全方位檢討評估,最後決策取消高齡換照制度,改以建立「身心健康評估制度」,凡滿75歲者遵循接受身心健康檢測,以爲憑據繼續持有駕照,作爲精進交通妥適施政,不失爲一實之有方的國際成功參考案例。

當今高齡、少子化的時代趨勢下,沒有比高齡繫着國家整體發展更重要的議題了,適巧2025世壯運在臺灣盛大登場,諸多參賽者年高8、90歲比比皆是,衆皆體強身健、反應敏捷,明顯看出,他們適存的關鍵是在身心功能,而不是強調年齡,年齡所代表的僅是一個象徵意義,換言之,人盡其才身盡其用,纔是國家社會進步和諧的強效元素。

再者,施政決策改革或修正,事關重大,至少應包含幾個重要步驟:明確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評估風險並推動執行。在實際操作上,這也應完整涵蓋了解現況、徵詢專家意見、收集資料、進行討論、協商,以及根據需要調整策略,方不失爲一可靠牢穩的施政決策。

《禮記.曲禮上》記載:「七十曰老,而傳。」基本上,古人從西周開始就認爲七十歲叫做老,而這時候的主要人生責任是傳承。《禮記.典禮》中亦提及「大夫七十而致仕」,敘說官員的退休年齡定在七十歲,這是數千年曆史中,社會與政治制度對於老的觀點,然而隨着科技發展、醫學進步及組織團體效能的提升,修改老人定義、退休年齡或延後年金請領已然成爲全世界進化的共同趨勢。

其實,駕照適齡檢測僅是政府施政的一小環節,年齡歧視(Ageism)更是社會現象的一小面向,從國家整體制度面來看,種族、階級、語言、 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 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 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作歷程都可能在意識形態上遭受到歧視,處之不慎,都可能出現意見不合、組織隔閡、民族分歧,甚或社會裂絕等弊端而害國。

治大國如烹小鮮,鉅細靡遺尤忌掛一漏萬,社會問題浮現,針對改革向善絕對必要,改革有方斯爲道,道之以範,道引旺國;改革無方斯爲盜,盜民權益,盜引忘國!

(作者爲前國安局長、駐丹麥大使)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