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防戰略不是軍人加菜(李翔宙)
賴清德總統近日發佈「團結十講」衍生爭議多,近日藍營各黨部被司法大搜索、又適逢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妻亡故等負面因素,綠黨內憂心恐不利大罷免。(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團結十講」的第四講「國防」,如果不是他在開講前言、刻意花了不少時間強調解釋前三講的遺漏和缺失不足,會讓聽者覺得這是一場拿國家大把銀子堆疊也泄漏出衆多機密敏感國防建設的宣傳演講。觀後實質感受,賴總統在進行一場「挑撥離間帶分化、悲情訴求騙選票」的歷史性演講。
一個國家領導人訴求全民從團結觀點來看「國防」,這場開講不但輕忽了國防機敏應有的保防警覺,也「不感性」凸顯當朝執政對國家安全戰略策擬及執行的「不入況」,尤其更明目張膽的對中共展示了諸多「賣臺管道」!
賴總統抱怨國防預算被大幅凍刪,實際上2025年度國防部預算編列4760億,法定預算爲4675億,這是歷年以來國防預算最高紀錄,較2024年更增加300億之多,這是朝野都有共識的國防重要。凍結的提案,除海鯤號因海測還沒有完成、未達解凍條件外,其餘立法院已全數解凍,業已照章執行,但賴總統卻不放棄任何能與罷免沾上邊的心理作祟,仍繼續引用錯誤數據以爲詮釋「更大的民主」,來合理化民進黨的大罷免醜思劣行。
謊言不斷,只會更加凸顯民進黨欲蓋彌彰的粗魯妄圖;假訊連連,也明白揭示,賴總統心中除了權力和權位之外,則「無他」;尤其冠冕堂皇的言論,更足以引喻,他們正在假藉民主破壞實質團結。
中共軍費鉅額投資、以兩位數成長比例增長已是20餘年來國際習以爲常的認知,這是中共地緣戰略使然。兩岸軍力長期以來懸殊對比,早已形成中共對臺武嚇威脅的予取予求,臺灣任何涉及國家主權意識形態的施政或對外交流,也早已造成解放軍動輒繞臺軍演的慣性思維。站在國家領導人的立場,尤其不能隨波逐流的以單純軍事思維、鬥雞式的來指導或表達國防,面對兩岸極不對稱的戰略態勢,船堅炮利的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以道德勇氣的戰略思維規畫設計臺灣亟需的國家安全戰略尤其重要。
軍人加薪是高度受關注的議題,但要先弄清楚,提升軍人待遇絕不等同提升軍人形象,志願役加給和戰鬥部隊加給是近期剛頒佈的新政,但卻已直接反映出目前部隊編現比嚴重失衡,這是國防軟實力極待改善的關鍵環節。一如當年一昧只專注提升待遇,卻忽略實質服勤品質提升,導致一堆爲着錢進部隊服役的人,又爭先恐後的認賠報退。
「出國自由行」、「搭機優先行」?從基層看來,更是口惠實不至的虛有其表,因爲他們還不到「冀圖虛榮」的年齡;畢竟民進黨只想凸顯「綠營比藍白更重視軍人」、「芒果乾的哏是綠營的」認知意象,看不出任何強化軟實力的着墨。
當年有着醫師專業背景的國父孫中山先生率同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創建中華民國,也因緣際會,從國家戰略高度觀察到國家必須得有自己的軍隊才能開創國家順遂發展之路,所以創辦黃埔軍校,因而有了完成北伐統一、抗日戰爭艱鉅任務的國軍,這是國家領導人責任感驅使的特有大智慧。無獨有偶,黃埔建軍百年後,國軍基礎愈趨穩固壯大之際,一如建軍之初,國家同樣也有了濟世救民、扶危助困醫師背景的總統,這是中華民國的命運,千載難逢的良機。國家領導人尤應掌握戰略思維的制高點「和平理性創新共融」,穩定和平局勢,而非戰爭禍及子孫,纔是國家領導人真正該對國人表達的國防演講。
(作者爲前國安局長、前駐丹麥大使)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