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里斯本丸沉沒的歷史迴響(李翔宙)
適逢抗戰勝利80週年,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相繼在大陸與香港等地上映。(郭吉銓攝)
今天應朋友之邀有幸前往《中國時報》大樓觀賞了一場極富時代意義的歷史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擊沉的日本客貨輪里斯本丸的紀錄片。
故事的背景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正式對英美宣戰,隨後突襲香港,英國盟軍寡不敵衆下投降,香港開始成爲日佔領土,這期間,日軍運送大批英軍戰俘回到日本,從事戰爭後方各項整建準備規劃工作,里斯本丸號正是其中一艘貨船。
然而因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未在船上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誌,里斯本丸在運送到鄰近中國舟山東極島海域時,被美軍偵測研判爲運送戰略物資船艦,因而以魚雷擊沉,從被擊中到沉船的20多個小時裡,船上800餘名日軍非但沒完成撤離作業,甚而用木板和帆布把英軍戰俘封死在船艙底部。當船隻即將沉沒,盟軍戰俘急中生智突破封鎖跳海逃生時,卻又遭日軍掃射屠殺。附近舟山的漁民,目睹落水的盟軍,冒死開着船,救回部分戰俘,但仍有大部分戰俘未能逃出船艙,且有不少在水中即被日軍擊斃。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方勵,從感慨戰爭殘酷泯滅人性出發點,決心執意還原歷史,耗時十餘年鍥而不捨跑遍世界角落,從正反不同角度與立場追查其中真相,只期還原真相,迴歸該有的公平正義與人道價值。而電影票房與觀衆迴響給了最大的肯定與支持。
回顧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整整有半年的時間,佔據關島、香港、馬尼拉、新加坡及緬甸,大肆虐殺所到佔領地,尤以「搶光、殺光、燒光」三光作戰鋪路後續侵略,目的即在一方面奪佔產物資源,另方面則在不留任何有生力量杜絕後患。
但日本終究國力資源有限,自九一八發動瀋陽事變以來,近300萬日軍精英被牽制在中國境內,亟思如何快速結束中國戰場戰事,以爲轉移重兵繼續「南進戰略」方爲上策。也因此,日本更不惜投入更大耗資,成立「七三一部隊」專事研究生物化學武器,以期更大面積殺害中國人民,以爲轉移戰力成就更大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並最終分成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各國累計動員至少1億多名軍人蔘與這次軍事衝突。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是絕對重要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賴清德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在日本投降的815紀念日表達「二戰勝利終戰」,絲毫不提抗日戰爭,更不見「臺灣光復」,反倒重磅敘述我國駐日代表處出席長崎、廣島原子彈爆紀念活動,擺明把日本的原本侵略角色,漂白成無辜受害者。
二次大戰末期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授命爲太平洋戰區總司令,負責戰後重建,特別將日本歸入「非軍事化、民主化」的戰後重建計劃目標,就是防止劣根性的軍國主義再現。如今,臺灣當政者竟惡意扭曲歷史,刻意掩飾日本侵略罪行,甚而將日本殖民統治,美化成臺灣的現代建設史,其罪難容。
(作者爲前國安局長、前駐丹麥大使)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