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波及半導體 TSIA:生態系韌性成突圍關鍵
臺灣半導體產業於2024年交出亮眼成績單,總產值突破新臺幣5.3兆元,年成長率達22%,其中,封裝測試與晶圓製造穩居全球第一,IC設計領域則維持世界第二。展望2025年,他預估產業總產值將攀升至6.2兆元,年增率可望達16.2%,顯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強勁發展動能。
儘管地緣政治波動與美國關稅政策可能重塑全球半導體生態,但侯永清分析,臺灣憑藉完整的上下游供應鏈、尖端製造技術及高效研發能力,仍具備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競爭優勢。換言之,臺灣半導體的「生態系韌性」將成爲突圍關鍵。侯永清同時強調,半導體公司應持續深耕臺灣,並透過擴大投資與技術研發,鞏固產業領導地位。
TSIA積極向政府提出產業政策建言,涵蓋能源轉型、人才培育、化學品管理及稅制優化等面向,致力打造更友善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環境。此外,協會會員數亦大幅增長,2024年新增56家企業,橫跨材料、設備、設計與製造等領域,顯示臺灣半導體生態圈持續壯大。
值得留意的是,TSIA去年新成立「設備委員會」,整合國內外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資源,推動技術標準化與本土供應鏈發展。面對未來挑戰,侯永清認爲能源是產業成長核心支柱,希望政府提供充分及穩定之電力供應,並確保電價具國際競爭力。
根據信評機構數據指出,晶圓代工龍頭電力需求到2030年可能會增加2倍,臺灣發電容量緩慢成長可能將使臺積電高耗電晶片生產面臨考驗。臺積電過往也曾表示,相較所有海內外廠區的電價,臺積電臺灣廠區的電價已高居全球所有廠區中第一,加計通膨等成本、恐將對毛利率構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