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韌性不只技術、產能 環球晶徐秀蘭:材料也是關鍵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認爲,半導體產業除了先進製程、封裝、產能外,關鍵材料也很重要。(圖/柳名耕攝)

環球晶董事長、SEMI全球董事會董事徐秀蘭8日出席國際半導體展展前記者會,針對半導體供應鏈韌性,提出未來半導體的韌性關鍵不再只侷限於技術、產能的武器化,關鍵材料也是競爭要素之一。

徐秀蘭表示,過去從半導體的國際化,談到現在的區域化、在地化,甚至被提到更多的字就是「Weaponize(武器化)」,比如1、2奈米要放在哪邊,就成了談判的武器、工具。

徐秀蘭指出,未來的半導體產業關鍵可能是供應鏈的「卡住的點」在什麼地方,這些卡住的地方,可能會讓產業面臨停擺,像是特用化學品,特用氣體、特定型號的研磨粉,雖然先進製程、先進封裝以及產能很重要,但有太多的關鍵原料是潛在瓶頸。

臺灣的半導體也在全球供應鏈中角色吃重,有臺積電、聯發科、日月光等重要的領先企業,,但這樣的地位是歷經很多次挑戰才被突顯出來,像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種種的天然災害,讓世界各國開始對晶片供應的穩定的擔憂。

因此各國開始希望有臺灣+1的策略,除了臺灣產能外,還要在海外佈局,防止未來可能被封鎖或者突發的災害風險,但現在甚至出現「不要大陸、不要臺灣」的聲音,要求企業在更多的國家佈局,確保供應鏈韌性。

徐秀蘭表示,半導體的關鍵材料複雜度遠高於製程技術,還有難以囤積的特性,雖然用量不大,但是不可或缺,包括稀土、高介電常數 (Hi-K) 材料、光阻劑添加劑、 研磨液、特用氣體、電子級特用化學品等。

徐秀蘭特別提到碳化矽(SiC)與鎵(Gallium),其中目前能生產大尺寸碳化矽的國家仍少數,但其在未來應用上有巨大潛力,目前各國期許去中甚至去美化,而臺灣將是關鍵的供應國之一;至於鎵的全球產能約有9成在大陸,現在出口已經需要特殊許可,許多產業已受到影響。

徐秀蘭強調,臺灣半導體業的未來發展包括材料自主率的提升,政府應支持易被卡關的材料逐步自主自產,並找尋對環境友善的替代氣體以及化學品,目前已經有企業投入開發再生光阻劑、再生氬氣和IPA回收技術,都是很正確的方向。

最後徐秀蘭呼籲,臺灣的半導體業不僅要維持強勢,也要追求穩定以及永續,透過自主研發、合作保持供應鏈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