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關稅麻煩大了? 《紐時》曝:臺美關係「異常緊張」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臺美關係異常緊張。(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上週公告,臺灣對等關稅稅率調整爲20%,雖從原先預告的32%壓低,但仍高於鄰國日本與南韓的15%稅率,引發熱烈討論。賴清德總統宣稱這僅是暫時性關稅,而多位專家更指出,其實美國即將公佈的半導體關稅對我影響更大。《紐約時報》在最新報導中直言,臺美關係「異常緊張」,並暗示川普政府有可能對臺灣晶片徵收破壞性關稅。
《紐時》以「美臺關係緊張中」爲題指出,川普公佈對臺灣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徵收20%的新關稅,正值臺美之間的關係已然異常緊張之際。報導中提到,就在幾天前,應川普政府的要求,臺灣總統賴清德取消了原本計劃在前往拉丁美洲的行程中,過境紐約和達拉斯的安排。過去,臺灣領導人通常會利用這種過境的機會,來展現與美國之間的關係,而這樣的舉動總會引發來自中國大陸方面的強烈抗議。
報導中引述臺灣官員的說法,指出談判代表已經在華府進行了長達數週的密集談判,但仍未能達成像日本和南韓那樣的貿易協議。更令人擔憂的是,隨着美國正在權衡是否要對臺灣的半導體課徵破壞性的關稅,一個更大的威脅正逐漸逼近。行政院在上週五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潛在的半導體關稅是雙方持續談判的一部分,強調「雙方團隊都肯定談判進度持續推進」,淡化了新的關稅稅率,稱雙方只是尚未結束談判。
《紐時》指出,在過去的2周裡,臺灣的談判代表一直在華府積極努力,希望能達成協議,而這已經是自川普政府在今年4月首次宣佈對等關稅以來,他們第4次訪問美國。根據政府的數據顯示,自去年年底以來,美國一直是臺灣出口產品的最大買家,然而在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大陸纔是臺灣最大的買家。
《紐時》特別提到,臺灣的主要出口產品是晶片及相關製品,臺灣企業生產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先進的半導體,而這是從智慧型手機到人工智慧等各種電子產品的核心。半導體通常作爲人工智慧伺服器等電子產品零組件的形式進入美國。專家表示,很難對該行業徵收關稅,因爲其供應鏈非常複雜和專業化。臺灣行政院則表示,無論就半導體特定關稅達成何種決定,臺灣都將尋求獲得優惠待遇。
今年3月,臺灣表示有興趣從阿拉斯加購買天然氣。幾周前,臺積電也強調將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擴大其在亞利桑那州的業務,川普還在4月宣佈首輪關稅時稱讚臺積電的投資;然而,臺灣的鄰國日本和南韓近期分別同意對美國進行多於臺積電數千億美元的投資。《紐時》引述分析人士看法指出,這可能是正在進行的談判卡關因素之一。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我們沒有像日本和韓國那樣承諾大規模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