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富邦基金經理李朝昱:人形機器人半馬下的幾點冷思考
(原標題:方正富邦基金經理李朝昱:人形機器人半馬下的幾點冷思考)
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在北京亦莊順利舉辦,參賽隊伍多達20只。最終,天工Ultra以2h40min完賽,峰值速度達到12km/h。採用鬆延動力N2的兩隊也取得較好成績。對於本次比賽所展現出來的機器人產業的能力和現狀,市場分歧比較大,在這裡我簡單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我認爲從產業發展和技術演進的角度,本次比賽還是更多的展現了積極進步的方面。全程超過20km,時長接近3h的比賽,能夠有多支隊伍完賽說明機器人在運動控制、系統穩定性、結構強度上已經較之前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獲得冠軍的天工Ultra,其採用了剛柔耦合腿部結構+液冷散熱,有效的降低關節衝擊與電機過熱風險,同時搭配自研“慧思開物”具身智能平臺,使得天工雖然擁有成年人的身高尺寸,但是全程步態流暢,節奏速度穩定,且未更換機器人,展示了突出的運動控制能力和散熱等穩定性上的優勢。亞軍採用鬆延動力N2機器人,跑步姿態擬人化程度極高,全程也僅更換一次機器人,而更重要的是,其全程無陪伴獨立跑完全程,顯示出了在複雜環境下機器人大小腦的流暢協作。另外我們也看到,此前關於人形機器人下半身零部件技術方案上國內外有明顯區別,海外特斯拉使用絲槓,國產方案以減速器爲主,而本次多個團隊完賽也使得國產減速器爲主的技術方案得到了一定的驗證,側面顯示了國產機器人行業一定的技術競爭力。
其次,本次比賽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我們看到除了冠亞軍之外,即便是其他完賽的隊伍也在過程中多次更換機器人,在不穩定的環境中長時間連續工作之後,機器人零部件產生的金屬強度下降,自身重量產生的磨損,運動過程中振動造成關節和零件損壞,甚至掉落等等問題依然較爲嚴峻,在輕量化和耐久性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同時電機、電池與芯片大量的散熱問題也亟待改進。電池續航也是一個問題,未來探索固態電池的應用或是解決方案。最後,機器人本身大扭矩輸出、小體積輕量化、良好的散熱構成不可能三角,如何依靠技術的迭代進步取得更好的平衡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綜上,本次比賽是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一個小的里程碑,全程直播的方式也讓我們不再是從官方發佈的視頻而是從現實中看到了國內人形機器人長足的進步和仍待解決的問題,是從實驗室向實際應用場景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且我們也需要正視預期,未來2-3年快速放量落地的應用場景以工業製造和極端環境任務執行爲主,其工作場景的重點在於精細化操作和穩定重複作業,與馬拉松的側重不併完全一致,人形機器人從專用場景向C端通用場景的應用仍需要一定技術的積累。回顧歷史,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過程中都伴隨着各種困難和擾動,但技術創新卻從未因此而停止,人形機器人已經處在從0到1的過程之中。因此,我們對於未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依舊保持信心和期待,看好行業長期的成長空間。
風險提示:投研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基金實際持倉或未來投向保證。觀點具有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