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人形機器人半馬 北京登場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19日上午在北京亦莊登場,來自宇樹、優必選等20支賽隊與1.2萬名選手一起出賽,挑戰21公里賽道,引發廣泛關注。 圖/新華社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19日上午在北京亦莊登場,來自宇樹、優必選等20支賽隊與1.2萬名選手一起出賽,挑戰21公里賽道,引發廣泛關注,最終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製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衝線奪冠。
業界人士指出,這場人形機器人馬拉松的「實測」,可望成爲產業化的重要催化劑,透過公開競技,不同的技術路線得以直接比較,進而加速技術的迭代進程。預料未來機器人將更加註重「能耗效率」與「環境共融」,本次賽事中暴露的長距離行走可靠性及「人機協作」模式等問題,也將成爲下一階段技術攻關的重點。
綜合陸媒19日報導,大陸近年力推服務型、功能應用場景更廣的人型機器人。19日舉辦的北京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正好成爲各家業者的機器人從室內實驗室轉移到戶外「不理想實境」的測試結果。
本次參賽的人形機器人隊伍共有21支,包括宇樹、優必選、衆擎等業者皆參賽。比賽允許機器人途中更換電池,但更換時間會被記錄在總成績內;若機器人故障,也可在規定區域維修,但維修時長同樣計入比賽用時。最終由身高約1.8公尺、體重約55公斤的「天工Ultra」奪冠,比賽過程中,「天工Ultra」的配速爲時速7至8公里。
不少公司光是執行團隊就有三個人,一人控操作,一人因應突發事件,一人做後勤,猶如足球賽中的醫療團隊隨時待命。賽事過程中,20多臺人形機器人前進時,幾十位工程師則在後方一路陪跑,忙着調整演算法、換電池、預防干擾。
專家指出,這場馬拉松是對人形機器人基礎能力的驗證,包括是否具備長時間、連續、自主的運動能力。實驗室的完美條件無法模擬現實路況的複雜與不可控,唯有在連續20公里的真實環境中,關節結構、能耗效率、散熱能力和運動演算法纔會被全面暴露,而這正是「人形機器人產業能否落地」的首道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