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人形機器人半馬”留下超越獎牌的啓示

來源:環球時報

全球首次“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19日在北京完賽,國內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20支機器人隊伍參賽。全球輿論給予這場賽事不亞於奧運項目的關注和興趣。《印度時報》稱讚賽事是技術創新的“里程碑”,美國《新聞週刊》稱這場“歷史性”的賽事“意義重大”。CNN則自嘲說,比賽結果說明人類相比機器人至少在跑步方面還“佔據上風”。顯然,即便是挑剔如一些西方媒體,也被這場特殊的半馬所展現出的探索、進步和技術樂觀主義精神打動。

有專家在賽後總結,舉辦機器人半馬的目的,並不是給產業“加戲”,而是對人形機器人進行一次非常基礎的“體測”。21公里的路程,對於常規大小的人形機器人來說,僅精密關節運動就要完成約25萬次,是“一次針對關節精度、熱管理、電源系統、控制算法、通信干擾等問題的極限測試”,因此被稱爲是人形機器人一場“從實驗室到柏油馬路”的技術成人禮。通過兼具實驗價值和觀賞趣味的“體育競賽”檢驗科技成果,從中發現問題並加以改進,成爲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最新嘗試。

賽場上的一些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旋風小子”在最後百米摔掉了頭,“小巨人”跑姿可愛呆萌,有的機器人多次摔倒又不斷爬起,有網友調侃“這是機器人版的蹣跚學步”。雖然參賽的機器人出現各種狀況,最終完賽率也只有三成,但無論是人類選手、現場觀衆還是社會輿論,都對勇於參賽的科技企業和機器人選手給予了鼓勵,“加油,機器人”這句話幾乎貫穿賽事全過程。這場“並不完美”的機器人半馬比賽背後,是中國社會從上到下業已形成的對高科技產業寬容、理解和允許失敗的成熟氛圍,是培育和激勵創新主體不斷釋放創新動能的優質土壤。

亦莊人形機器人半馬比賽不經剪輯的直播方式,展現了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開放與自信。拿下冠軍、亞軍的機器人,分別來自兩家2023年才成立的初創企業。比賽真實呈現了中國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階段,讓人看到年輕科技企業的銳意進取與創新活力,看到中國科研工作者的腳踏實地和精益求精。通過比賽,也有外國企業對中國機器人產業表現出濃厚興趣,希望未來參與合作。中國的科技探索,不止爲自己,也爲世界提供了交流與學習的平臺。

馬拉松是一項特殊的體育競技運動,馬拉松精神代表着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長期主義精神。參賽即勝利,完賽即英雄。每一位參與馬拉松的跑者,無論最終成績如何,在穿過終點線時都是戰勝自我的勝利者,都能獲得掌聲。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探索同樣是一場長期主義的奔跑。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科研人始終在自主研發的漫漫長路上堅持不懈。中國發展機器人不是要跟哪個大國一較高下,而是不斷挑戰自我、超越極限、造福人類。在此過程中,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們始終專注於自己的賽道,專注於人類面對的共同機遇與挑戰,以合作共贏的思維衝破零和博弈的藩籬。

從更高層面看,人類社會的進程又何嘗不是一場馬拉松。無論是科技革新還是社會變革,人類始終在歷史長跑中繼承前人的經驗,同時爲未來鋪路。不同的民族、國家共享同一賽道,多元羣體在差異中共存同行,通過協作推動整體進步。人形機器人半馬的完賽不是終點,而是產業發展、交流互鑑的起點。這場“全球首跑”留下了遠比獎牌更有價值的啓示: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沒有誰能夠獨自前行,只有攜手共進,才能實現真正的突破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