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富邦基金李朝昱: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重構 中國製造彎道超車正當時
證券時報記者 趙夢橋
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當下,其催生的產業機遇正加速顯現。以特斯拉爲代表的多家科技公司正迅速迭代“人形機器人”產品。
“2025年,我們極有可能見證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的到來。”方正富邦基金基金經理李朝昱認爲,人形機器人已經處在從0到1的過程,且在應用端,工業製造、醫療、物流、消費等領域將爲人形機器人市場打開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一行業“未來是星辰大海,蘊含着無盡的機會和驚喜”。
雙輪驅動
硬科技賽道掘金
李朝昱在長達10年以上的證券從業經驗以及4年的投資經驗中,逐漸打磨出一套成熟且獨特的投資邏輯與框架。他認爲,投資的關鍵在於尋找具備“長期成長性+好的商業模式”的優質公司。
長期成長性方面,李朝昱首先會研究公司所處行業的發展階段,判斷是處於朝氣蓬勃的朝陽期,還是步入增長乏力的夕陽期。其次,行業未來的長期發展空間至關重要,是侷限於幾十億元規模的小衆市場,還是有望拓展至千億元甚至萬億元級別,這直接決定了投資的潛在回報。
他指出,行業在未來3至5年,乃至10年的複合增速,是衡量其是否符合投資標準的關鍵指標。例如,對於那些複合增速低於預期的行業,即便當前看似穩定,也可能難以滿足他對長期增長的追求。
除成長性外,李朝昱更看重公司核心競爭力,他強調:“技術壁壘是否難以複製是關鍵——擁有核心技術才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抵禦對手衝擊。更重要的是,企業產品需具備超越行業的增長潛力,龍頭企業往往憑藉品牌、技術、成本優勢,逐步提升份額,實現高於行業均速的增長。”
談及商業模式,他重點關注財務可持續性:“毛利率、淨利率、研發投入等是衡量商業模式健康度的核心指標,需長期穩定,體現盈利與創新的平衡。此外,經營質量(ROIC、資產屬性、上下游話語權、應收賬款、現金流等)同樣關鍵——良好的經營質量意味着高效資本運用、穩健財務及抗風險能力,能支撐長期股東回報。”
人形機器人
開啓量產元年
在投資框架指引下,2024年四季度時,李朝昱從衆多行業中篩選出了機器人板塊並大膽重倉。以他管理的方正富邦信泓混合基金爲例,在2024年末,該基金前十大重倉股清一色爲人形機器人概念。在基金淨值跟着板塊走出凌厲漲幅後,今年一季度,李朝昱基於估值和基本面變化又一次調整持倉,在機器人板塊內再度“掘金”,使得基金在市場震盪調整中依舊錶現出明顯的阿爾法收益。
自2022年特斯拉發佈首代Optimus起,李朝昱便敏銳捕捉行業機遇,通過深度調研與持續跟蹤建立前瞻研判。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10.17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15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56%;同期銷量從1.19萬臺增至60.57萬臺。中國市場前景也很廣闊,2030年規模預計達380億元,銷量躍升至27.12萬臺,佔全球份額44.77%。這一龐大市場空間爲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李朝昱分析,從應用場景來看,短期內工業製造領域將成爲人形機器人應用的主戰場。汽車製造和3C電子等細分行業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尤爲迫切。
例如在汽車產業智能化升級中,人形機器人可高效完成零部件裝配、焊接、檢測等複雜工序,顯著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人力成本。瑞銀證券預測,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保有量將突破200萬臺,工業場景(含汽車製造)佔比達63%。
“從中長期來看,醫療、物流、C端消費等領域將爲人形機器人市場打開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醫療領域,機器人可以輔助醫生進行手術,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在物流領域,能夠實現倉儲貨物的高效搬運和分揀,提升物流效率;在消費領域,可爲家庭提供陪伴、教育等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李朝昱說。
談及量產前景,他直言2025年或迎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特斯拉2024年展示的新一代Optimus已完成度高,具備部分工業場景落地能力,這一進展爲行業注入信心,標誌着人形機器人正從概念邁向現實。
全產業鏈突圍
中國打造機器人產業高地
那麼,哪些國家將受益於人形機器人的跨越式發展?李朝昱指出,中國的高端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裡具備顯著的比較優勢,尤其是在覈心零部件環節,我國企業取得了顯著突破,個股投資機遇也隨之涌現。
首先,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產到終端產品製造的完整閉環,同時擁有最完善的物流網絡配套和充足的能源供應。
其次,在政策與資本多年協同支持之下,中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多個特色鮮明的製造業產業集羣。
最後,中國在過去20年培養了大量的高端技術人才,工程師紅利明顯。在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從人力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端製造業的轉型。因此中國作爲世界工廠的地位短期內難以被撼動,人形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勢必會爲供應鏈上的中國製造業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李朝昱以減速器爲例,國內企業在諧波減速器等關鍵技術上持續突破,逐步打破國外壟斷,本土化率顯著提升;傳感器領域,力傳感器、視覺傳感器等產品性能加速迭代,適配複雜環境的能力持續增強;控制器作爲機器人“小腦”,在運動控制算法、智能化控制等維度快速追趕,與國際差距不斷縮小。這些技術突破爲機器人產業夯實基礎,推動本土企業在產業鏈中佔據關鍵位置,形成顯著投資價值。
人形機器人本體制造環節匯聚了宇樹、智元、優必選等兼具實力與創新能力的企業,憑藉豐富經驗滿足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等多元需求。李朝昱指出,本體制造企業作爲產業鏈的終端供給方,其產品質量直接決定下游應用效果。隨着工業製造、醫療、物流等場景的加速滲透,具備技術積累與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將迎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