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金融生態重構正當時

“上個月26日,最後一家支持的銀行也取消了‘高息高返’,現在全市場已經幾乎找不到這種模式了。”

在監管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汽車消費金融行業已悄然生變。今年6月以來,全國多地陸續叫停“高息高返”貸款購車業務,曾經“全款不賣,只能貸款”的“霸王條款”成爲過去式,汽車金融正在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實際上,“高息高返”模式在汽車消費市場存在已久,它構建起銀行、汽車經銷商和消費者三者之間獨特的利益鏈條。

在“高息高返”模式中,銀行爲了拓展汽車消費貸款客戶資源,向汽車經銷商支付高額佣金,比例甚至可達客戶貸款總金額的15%,經銷商再憑藉這筆豐厚的返傭,給予消費者購車折扣,以此降低客戶的購車總價。

從一個更加直觀的案例來看,今年年初,張先生利用銀行的“高息高返”模式貸款用32萬元購買了一輛燃油車,前兩年的總利息約爲2.8萬元,但經銷商可以返傭補貼3萬多元,相當於前兩年貸款“免息”。假設張先生在貸款兩年後提前還款,他的實際購車成本反而比全款買車至少低1萬元。

在此過程中,銀行成功放了貸款、汽車經銷商提高了銷量、消費者還降低了購車成本。既然能夠輕鬆實現“一舉三贏”,“高息高返”爲什麼還要被叫停呢?

在“高息高返”業務模式下,消費者看似“薅”到了銀行的“羊毛”,卻很有可能跳進提前挖好的陷阱。通常情況下,“高息高返”模式往往和“長貸短還”的約定相結合,5年的貸款可以在2年“免息期”結束後提前還款。然而,如果消費者在“免息期”過後沒有償還剩餘本金的能力,需要被迫承擔後續高額的貸款利息,實際購車總金額將會反超全款購車金額。除了償還能力的不確定性外,這一模式還暗藏返傭機制不透明、違約條款模糊等消費陷阱。有些銀行在客戶辦理車貸時不會如實告知提前還款的限制條件,不少客戶在申請提前還款時才發現自己面臨着高額的違約金。

再從金融機構的視角來看,“高息高返”的業務模式雖然讓銀行實現了獲客,但也“自掏腰包”貼了不少錢。“高息高返”策略的本質是銀行與客戶的一場“心理博弈”,博弈的關鍵在於選擇提前還貸的客戶比例。據瞭解,4S店購車的貸款滲透率超過了80%,“高息高返”佔據了絕對主導。如多數客戶選擇在“免息期”結束後提前還貸,銀行將面臨利息收入縮水、返傭成本難回收及信用風險上升等多重壓力。

其實,靠高額返傭維持運轉的汽車經銷模式,本質上也是一種畸形的汽車銷售生態。從短期看,它爲汽車銷量“注水”,推動市場快速擴張;但從長遠看,“無返傭不成交”的惡性競爭破壞了市場秩序,加劇了汽車銷售“價格戰”,甚至還會波及二手車交易市場,影響了整個汽車產業鏈條的有序運轉。

深入剖析後不難發現,“高息高返”看似形成的“三贏”局面,實則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與隱性成本之上的“三方賭局”。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出手及時叫停“高息高返”,多地銀行業協會相繼發佈汽車消費金融業務自律公約,無論是銀行業還是汽車經銷商,都在進行一場反“內卷”的行業自救,推動汽車消費金融走向合規的運行軌道。

實際上,“高息高返”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汽車消費金融業務的“停擺”,而是意味着汽車金融將告別“貼錢搶市場”的粗放模式,走向一個更加透明、理性、健康的內涵式發展新階段。接下來,銀行需要在調整汽車金融發展策略上多動腦筋,靠創新金融產品、提供增值服務,讓消費者體會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而汽車經銷商也要擺脫對金融返傭的依賴,通過差異化服務與個性化推薦,讓汽車行業從“銷量競爭”加速向“服務競爭”轉變。

中國汽車產業真正做大做強、走向成熟,需要經歷市場的考驗。相信這場自上而下的變革,將從源頭上切斷惡性競爭的鏈條,引領汽車金融走出“內卷式”競爭,重塑行業生態,實現真正的“三方共贏”。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