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共生共融的汽車產業生態

近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舉行,吸引了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家中外企業參展,超百款新車、衆多前沿技術同臺競技,全面展示了世界汽車工業的科技發展水平和技術創新突破,也顯示出跨國車企正以“真金白銀”加力耕耘中國市場。

從最初的蹣跚學步,到如今成爲全球汽車工業的“創新磁場”,上海車展見證了我國汽車業的蛻變,也見證了跨國車企越來越注重合作共生。寶馬聯合阿里巴巴推出定製化AI智能體,大衆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研發L2++級輔助駕駛系統,安波福首發由中國團隊研發的風河實時操作系統……這些案例表明,跨國企業已將我國視爲技術創新策源地,通過深度融入本土生態實現共贏。在貿易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這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外資企業正以“深度本土化”重構與我國市場的關係,從單向技術輸出轉向協同創新,共同定義下一代智能汽車標準。這場“雙向奔赴”不僅有助於推動我國汽車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更通過開放生態的構建,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注入確定性。

轉變的背後,是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的結構性躍遷。我國連續16年穩居全球汽車產銷量第一,連續10年位居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第一,智能網聯技術商業化進程領先全球。更重要的是,我國已形成從電池材料、芯片設計到車用大模型的完整產業鏈,以及高度活躍的創新生態。大陸集團針對我國複雜路況優化輔助駕駛系統,出光聯合途虎養車推出混動專屬潤滑油,無不體現汽車產業鏈的深度融合。這種合作模式打破了傳統汽車工業的邊界,形成“整車企業+科技巨頭+供應鏈龍頭”的立體創新網絡。可以預見,我國不僅是最大汽車產業單一市場,還有望成爲未來汽車技術標準的試驗場。

這種轉變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當“在中國研發、爲中國創新”升級爲“在中國研發、爲全球賦能”時,我國在供應鏈上的角色將從成本中心轉變爲價值創造中心,最終反哺全球市場。

當前,汽車產業正在經歷技術融合與邊界重構的深刻變革,一方面,高階智駕、智能座艙等技術加速從概念驗證向規模化量產推進,科技不斷推陳出新讓跨界融合和構建開放的產業生態成爲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場競爭,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經濟環境,也給汽車產業推進技術協同、資源優化和模式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展望未來,我國汽車產業要夯實和鞏固基礎,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協同創新和技術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競爭力,着力解決我國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知名度不夠高、國際化人才儲備和經驗積累不足等問題,打造世界一流汽車集團。促進建立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協同創新機制,推進生產流程的優化、商業模式的重構以及協作機制的革新。從賣產品轉向建生態,從短期逐利轉向長期耕耘,以高質量發展參與全球化競爭和發展。在推動產品、供應鏈等硬基建出海的同時,更要注重構建全球的合規體系和本地化深耕,確保產業的可持續和高效發展。

站在智能化與電動化的歷史拐點,我國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掘,合作共贏的理念需要多方共同實踐,全球產業鏈與中國的共振有賴於共建共生的產業生態。這是我國車企更好參與全球發展的新模式、新亮點,也是汽車產業需要破解的課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