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熱中“冷思考”(連線評論員)
對話人:
周珊珊 本報評論員
朱珉迕 解放日報評論員
朱浙萍 浙江日報評論員
周珊珊:前不久,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格鬥賽”在浙江杭州舉行。此前,有人形機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全球首次“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完賽。一場場科技盛宴,展示了中國機器人科技的最新突破。應該如何看待當下的人形機器人“熱”?
朱浙萍:人形機器人爆火,看似偶然,實則是厚積薄發的必然——推動力是技術突破、紮實的製造業基礎和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在浙江,“不出省就能組裝一個人形機器人”。當然,這也離不開政策的長期扶持、耐心陪跑。比如,2017年,浙江就出臺了“機器人+”行動計劃,宇樹科技等一大批科創新企業就誕生於那個時期。
朱珉迕:人形機器人的這股熱潮,無疑是市場需求、技術躍升和政策驅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產物。此前的一系列技術突破,讓未來充滿想象空間。無論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迫切需要,抑或是滿足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都在呼喚智能甚至富有人情味的機器人。杭州的宇樹科技及上海的智元、傅利葉等人工智能企業在這些方面的突破,讓這種願景一步步走向現實。
周珊珊:當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人工智能的發展目標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通過技術賦能拓展人類能力邊界——技術從單點突破向系統集成進化,產業從降低成本向創造價值升級,既關注效率也要有人文關懷。實踐在向前,理念在革新,兩位對此有何觀察和思考?
朱珉迕:發展人工智能的初心是爲人“減負賦能”。那企業就不能滿足於炫技,不能滿足於開發並不需要機器代勞的功能,也不能滿足於在資本市場上“講故事”。對“人形機器人”這個概念,或許應當有所反思——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一個“人形”的機器人,還是一個有用的具身智能體?“兩條腿”是不是一定好過“三條腿”?會不會因爲過度追求“擬人”,反而相對忽視了更有價值的技術突破?這些問題,都需要冷靜思考。
朱浙萍:在人形機器人“格鬥賽”上,一臺機器人被對手一個擺拳撂倒,眼看要輸,結果它迅速彈起,繼續投入戰鬥,這一幕贏得一片掌聲。這是一個很好的隱喻。
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到市場的過程中,跌倒、失誤不可避免,步伐或許蹣跚,但前行的信念必須堅定。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不僅要靠技術突破,更需要比拼認知、耐心與決心。拿浙江來說,宇樹科技刷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運動速度世界紀錄,衆多核心企業構建起覆蓋軟硬件的完整鏈條,爲產業發展築牢根基。但短板同樣不容忽視,核心部件依賴進口、應用場景侷限於低附加值領域、高端複合型人才缺口明顯等。既看到成績又看到問題,錨定目標、乘勢而上,定能打贏這場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格鬥賽”。
周珊珊:習近平總書記4月在上海考察時指出:“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市場空間巨大,發展人工智能前景廣闊,要加強政策支持和人才培養,努力開發更多安全可靠的優質產品。”如何吸引更多人投身這份“年輕的事業”?
朱珉迕:幹好“年輕的事業”,要有年輕的思維和觀念,有適合年輕人的平臺、制度、組織方式。專注和包容格外重要。要想方設法讓更多年輕人心無旁騖地投身這份事業,特別是挺進“無人區”,需要提供足夠的制度支撐、資源支持;還要以開放的觀念鼓勵奇思妙想,同時要有寬容失敗的機制和環境。
上海剛剛啓動了一場人形機器人“技能大賽”。除了關注走跑跳等運動能力,我們更希望機器人能解決生產製造和服務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希望它“能看、會說、有智商”。怎麼做到?有賴於產業生態的完善。如近半年來發布的全國首個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啓用的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以及多家頭部企業和省市級創新中心共同打造的近2500萬條真機數據池,形成了良好的發展生態。構建生態、開放場景,搭建標準、制定規則,協同攻關核心技術,這條路不容易走,但很務實。
周珊珊:浙江近年來展現出充沛的創新活力,杭州“六小龍”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在政策支撐方面,浙江有哪些可複製推廣的經驗?
朱浙萍:向創新要動力,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至關重要。浙江關鍵是做對了兩點,一是前瞻性佈局,一是一張藍圖繪到底。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就創造性地提出了“數字浙江”建設。20餘年來,浙江一茬接着一茬幹,深耕數字經濟,爲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人工智能領域,這些年,浙江出臺了多個文件,舉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明確到2027年全省規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營業收入超萬億元,並聚焦產業生態、人才等六大領域,針對性出臺27項具體措施。
杭州靈伴科技創始人講過一個故事:企業申報餘杭區獨角獸企業,300萬元的獎勵,走完流程8分鐘後就到賬了。他還透露,公司還沒發展起來的時候,餘杭國投就敢給他們投資1.25億元。有企業把杭州稱爲“拎得清的小透明”,有事服務、無事不擾。尊重創新規律,耐心培育扶持,把最好的舞臺留給企業和創業者,這樣的營商環境,無疑有利於各類人才放開手腳、大膽弄潮。
周珊珊: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各地都在佈局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發展,如何既做好前瞻性佈局又防止“內卷式”競爭?
朱浙萍:落子未來產業賽道,必須剋制追求“超常發展”的衝動,耐心培育創新生態。既積極搶位發展,又善於錯位發展,才能形成協同發展、聯動發展的良好局面。比如,浙江正在加快構建以杭州、寧波爲核心,其他地區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人工智能發展格局。杭州提出“人工智能+”行動,寧波重點落子在製造業領域,溫州強調搶佔數字安全賽道……差異化、集羣化發展,可推動優勢互補、串珠成鏈,有效避免“內卷式”競爭。對於政府來說,要推動招商模式從粗放式、單一化向精準化轉變,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窪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轉變。
朱珉迕:歸根到底,還是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4個字,“因地制宜”。每個地方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在全局中找準方向和定位。揚長補短、協同發力,才能共同鍛造一個強大的整體。大家都要意識到,貢獻自己的長板,鍛造出一個更強大的整體,纔會有一個個更強大的個體。別人做什麼我也做什麼,別人有什麼我就搶什麼,這樣“內卷”,只會兩敗俱傷。歷經多年沉澱,長三角各地正各揚其長、協同互補,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共建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3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