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挺進馬太鞍溪堰塞湖!9人小組揭「粉塵漫天、深陷泥沼」險境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9月30日派員從南端的光復林道,徒步探勘前往堰塞湖的路徑,一行人昨天抵達後,到處都是粉塵,現場宛如下雪般白茫茫的一片。(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下游光復市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爲評估後續開闢林道,讓人員與機具能抵達湖區,分別派員從南端的光復林道及北端的萬榮林道徒步探勘,兩組人馬分別在昨天與今天到達湖區後,將分析蒐集的探勘路徑資料,與顧問公司找尋適合開闢林道的路段,以利後續展開詳細監測及處理等相關規畫。
2批人馬分別在昨天與今天抵達,不過沿途毫無路徑可循且地形崎嶇,其中萬榮林道峭壁更是長達1.7公里,必須腰繞才能前進,不過林保署將與顧問公司合作,分析探勘小隊蒐集的路徑資料,找尋適合開闢林道的路以利做後續處理等相關規畫。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爲評估開闢林道前往堰塞湖,分別派員從南端的光復林道及北端的萬榮林道徒步探勘,蒐集沿途的路徑資料。(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決後,林保署持續監測湖體,發現水位高程持續下降,蓄水量湖體無明顯變化,但壩體穩定度仍不足,花蓮分署希望能詳細觀察湖體及評估能否從地面到達,9月30日先派遣一批由森林護管員、山搜專家、登山協作組成的9人探勘小組,從南端的光復林道徒步走到堰塞湖。
9人小組昨天抵達堰塞湖後,在社羣平臺分享探勘路線及現場湖區的畫面,沿途可見粉塵漫天,湖區更是白茫茫一片,隊員更分享說,現場雖有太陽但陽光都被粉塵遮住看不見,眼睛也容易進沙、呼吸困難,靠近湖區容易深陷泥沼。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羣策表示,光復林道探勘小組8月中旬就曾上去過一次,但堰塞湖位在中級山區,周邊林相茂密沒有獸徑可循,加上地形崎嶇,有許多須垂降的路線,當時評估現有裝備無法渡過便決定撤退,這次爲此邀請中華民國餐難救助協會東區搜救委員會加入探勘行列,利用繩索及攀巖等專業技術,成功協助同仁前往湖區。
他說,另外還有6人探勘小組10月2日從北端的萬榮林道出發,歷經4天徒步後今天順利抵達湖區,不過沿途路徑不太好走,不僅沒有獸徑可循,加上又是堰塞湖的崩塌區,現場崩壁垂直高度長達1.7公里,必須腰繞而行,相當危險。
黃羣策說,林保署之前也想在堰塞湖溢流前做林道上去,評估湖體狀態,但顧問公司估計開闢時間至少需要2年,但溢堤的時間根本不容許闢道而行,這次探勘目的主要仍希望蒐集2處林道的路況,評估後續能否開闢林道,讓人員與機具能順利進去做詳細的觀測工作,提出後續因應方式。
由於外界不少人質疑林保署爲何不申請直升機吊掛機具處理湖體,黃羣策坦言,空勤、軍方的直升機都有載運的重量限制,且經先前空勘發現,湖體周邊沒有安全的平臺能組裝機具,「不能讓人員跟機具涉險」,所以這次探勘目的也是希望能找到能規畫作業空間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