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得?揭四川唐家山堰塞湖驚人化解!國際3成功案例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市區嚴重災情,被洪水沖毀的馬太鞍橋只剩下橋墩矗立在滾滾泥水中。(資料照/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發生潰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也引發各界對堰塞湖風險的關注。臉書粉專「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24日發文,整理全球三大成功「主動化解堰塞湖」案例,特別點名2008年中國大陸四川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唐家山堰塞湖當初歷經艱難,動員大批人力才讓水流順利下泄,獲得全球關注並被贊爲範例。
該臉書粉專指出,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後最具危險性的一座天然湖泊。地震導致北川羌族自治縣上游山體大規模崩塌,形成長803公尺、寬611公尺、高度超過80公尺的巨型壩體,蓄水量高達2.5億立方公尺,威脅下游數百萬人。
而據大陸《科普中國》網站指出,當時官方啓動史無前例的「世紀大搶險」,動員數千名武警水電官兵,調來推土機、挖掘機等重型機具,甚至出動俄羅斯租借的米-26、米-17直升機空投設備,晝夜趕工開挖導流渠。
爲確保安全,搶險團隊先進行小規模定向爆破,逐步削弱壩體岩層,再以機械擴大渠槽,最終打造出一條長500公尺、寬5公尺、深12公尺的人工溢洪道。2008年6月7日開始試排,6月10日水流量達到每秒數千立方公尺,湖水順利下泄,成功化解對下游人口的災難性威脅,保護了超過200萬居民安全。這次行動至今被視爲世界級的堰塞湖治理範例。
「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粉專則點出,唐家山的成功具備罕見條件:當時雖道路中斷,仍能以空運重機具;地質條件允許小規模爆破加上開挖;更重要的是動員了龐大資源與人力。但該粉專也直言,多數堰塞湖並沒有這樣的「天時地利」。
該粉專分析,工程無法介入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堰塞湖常位於交通斷絕的深山,大型設備根本無法進入;其次,壩體結構極不穩定,輕微干擾就可能讓整座壩體瞬間崩塌,引發更大洪水;最後是風險評估,一旦投入大規模工程失敗,災害後果無人能承擔。
因此「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認爲,雖然社會對「爲何不主動處理堰塞湖」有疑問,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安全且務實的方式,是24小時監測並提前規畫疏散,而不是貿然進行高風險爆破或開挖。
全球另兩個成功經典案例,一是1964年4月,中亞塔吉克澤拉夫尚河谷因大規模山崩,瞬間有多達1,500至2,0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傾瀉而下,堵住河道形成巨大天然堰塞壩。壩體高達150至220公尺,若潰決,恐對下游古城撒馬爾罕造成毀滅性洪水,數十萬居民面臨危險。當時蘇聯政府緊急動員軍隊與工程單位,採取爆破結合機械開挖的手段,兩次定向爆破共使用約250噸炸藥,清除23萬立方公尺堆積物,成功切出40至50公尺深的人工溢洪道,逐步釋放湖水,避免災難發生。
二是1959年8月,美國蒙大拿州芮氏規模7.3強震引發大規模山崩,約3,800萬立方公尺土石傾入麥迪遜峽谷,阻斷麥迪遜河,形成危險的「地震湖」(Quake Lake)。美國陸軍工兵團緊急評估後,認爲爆破可能導致更大二次崩塌與洪水失控,遂放棄炸藥方案,改以大量推土機、挖掘機進行機械開挖。歷時約一個月,最終成功在壩頂開出76公尺寬、15公尺深的穩定泄洪通道,安全引導湖水排出,解除下游災難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