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奪7千命 研究曝1事能降死亡率:媲美化療還幾乎沒副作用
臺灣每年新診斷大腸癌約1.7萬人、死亡約7千人。(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腸癌連續21年高居臺灣癌症死因前三名,每年新診斷大腸癌約1.7萬人、死亡約7千人,醫師王介立分享研究指出,「結構化運動」能顯著降低大腸癌複發率與死亡率,日常只要每週快走150分鐘,就可複製該研究效益,門檻並不高,存活效益媲美多項輔助化療藥物,成本低且副作用輕微。
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粉專指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最新發表的研究證實,「結構化運動」能顯著降低大腸癌復發與死亡。這項研究動員護理師、運動治療師與數百位研究人員,耗時15年。
研究的889位受試者爲第二、三期結腸癌術後、已完成化療的病人, 拆分成持續3年結構化運動組、單純的健康教育組,結果發現,運動組5年內的無病存活率從73.9%提升到80.3%、8年內的整體存活率從83.2%提升到90.3%,雖然運動組的肌肉與骨骼不適比例略高,但多數爲輕微且可控制的狀況。
結構化運動是一種經過規劃和設計的運動方案,透過特定運動計劃,以達到特定的健康目標。該研究設計的運動以中強度爲主,每週150分鐘,王介立指出,日常只要「每週再多150分鐘快走」,就可複製該研究效益,門檻並不高, 也可依喜好替換成其他中強度類型的運動。
王介立表示,結構化運動的存活效益媲美多項輔助化療藥物,且成本低、副作用輕微,就算從0開始,只要每週做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效果就已顯著,「運動不再只是健康建議,而是大腸癌存活者應遵從的一種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