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臺大證實:提前40歲篩檢 死亡率大降4成

大腸癌年輕化!臺大證實:40歲篩檢死亡率狂降4成(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大腸癌位居十大死因第三位,且有年輕化趨勢,是否提早進行大腸癌篩檢能降低死亡風險,過去缺乏實證支持,臺大醫院走進社區,率全球之先,拿出科學證據證實,篩檢年齡若從50歲提早至40~49歲,死亡率可下降,降幅超過4成。研究成果在今年6月12日登上國際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

臺大醫院內科教授邱瀚模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教授,結合基隆與臺南市,超過50萬名40~49歲民衆的社區篩檢資料,追蹤時間長達17 年。分析比較40至49歲就參與大腸癌篩檢(FIT),並持續於50歲後定期篩檢者,與僅自50歲起,才接受篩檢者的結果差異。

臺大醫院企畫管理部主任邱瀚模一項登上國際期刊研究,分析基隆與臺南市社區篩檢資料長達17年,發現若將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死亡率從每10萬人年7.4例,下降至3.2例(鄭鬱蓁攝)

臺大醫院企畫管理部主任邱瀚模表示,臺灣大的大腸癌發生率亞洲第一,是「不名譽的第一」。(鄭鬱蓁攝)

臺大醫院今天舉辦「提早大腸癌篩檢 有助更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 臺大醫院研究榮獲《JAMA Oncology》刊登記者會」(鄭鬱蓁攝)

研究發現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爲每十萬人年26.1例,顯著低於從50歲纔開始篩檢的42.6例。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年7.4例降至 3.2例,調整多項變因後,早期篩檢組相較對照組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21~25%,死亡風險則下降42%。

換算下來,早期篩檢組每檢查1548人,即可預防1例大腸癌,50歲開始篩檢,則需要篩檢2079人,才能預防1例大腸癌。

邱瀚模表示,臺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亞洲第一,甚至逐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尤其單看40~49歲階段,大腸癌發生率臺灣甚至是全世界第三,該族羣進行性腺瘤(指一般被認爲會逐漸長大並轉變爲癌症的息肉)盛行率已經逼近50~54歲世代。

爲何臺灣大腸癌出現年輕化趨勢,甚至越來越明顯?邱瀚模表示,原因包括肥胖、運動不足、腸道菌改變、食用過多加工肉品、抽菸、懶散生活習慣,喝含糖飲料、蔬菜攝取不足,另外還有幼時暴露太多抗生素,以及食物鏈中的化學物質等都是原因。

不過,不只臺灣,全球也都有同樣發現,因此各國均不斷下修篩檢年齡,包括澳洲下修至45歲,日本則在1992年就在45歲篩檢,其他國家仍在研議。我國今年下修篩檢年齡至45歲,與美國大型醫學會建議相符。

至於40~44歲年齡層民衆是否應接受自費篩檢?邱瀚模表示,每下修五歲,檢查的人口規模就會變大,可能因此排擠風險更高族羣的篩檢,例如排大腸鏡時間等。不過他建議,40~44歲中超高危險羣,也就是一等親中有家族史者,優先列入篩檢對象,民衆若要自費大腸鏡檢,建議40歲以上開始做,不必太早執行。

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111年大腸癌新發個案1萬7600餘位,發生率在10大癌症中排名第2位,113年約7千位民衆因大腸癌過世,在癌症10大死因排名第3位,研究證實,篩檢可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率29%,死亡率降低35%,且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且年輕型大腸癌侵襲性強,早期發現、介入治療,對大腸癌防治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