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起篩大腸癌能降4成死亡率 臺大專家籲精準篩檢:省5萬次大腸鏡

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所長林先和(右一)說,過去20年,國內平均餘命增加,但男性X世代族羣,過去20年死亡率改變「非常有限」,且是所有年齡區間中最差。圖左起爲臺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教授陳秀熙。記者林琮恩/攝影

國內推動公費大腸癌篩檢,並在今年下修篩檢起始年齡至45至74歲。臺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若從40歲開始篩檢,可讓大腸癌發生率下降至多25%、死亡率下降至多39%。但擴大篩檢後,恐有僞陰、僞陽性問題,且篩檢出異常的民衆需接受大腸癌篩檢,國內醫療量能恐難應付,若依糞便潛血濃度分級篩檢,可減少大腸鏡需求最高28%。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臺灣執行公費大腸癌篩檢多年,在放寬篩檢前,民衆多在50歲後才做首次篩檢,目前年齡落在40至49歲的「X世代前半段」族羣,因爲不在過去政府實施的公費篩檢族羣中,大腸癌發生率不減反升;除篩檢、遺傳因子導致罹病以外,民衆罹患大腸癌原因,也與抗生素使用、加工飲食、潛在環境污染、腸道菌失衡等有關,這些因素都有可能誘發腫瘤生成。

X世代族羣,是指目前年齡41至59歲族羣,陳秀熙說,如果將篩檢起始年齡下修至40歲,大腸癌發生率可下降21%至25%,死亡率可下降34%至39%,但X世代總人數約7百餘萬人,比起嬰兒潮世代520萬人,多出180餘萬。若政府要擴大篩檢,在醫護出走、醫療量能有限情況下,恐對臨牀形成壓力,建議應透過分級篩檢,針對高風險者增加篩檢頻率,低風險者減少篩檢頻率,達「精準篩檢」目標。

陳秀熙指出,可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區分風險等級,濃度愈高民衆,提升篩檢頻率,若濃度小於每公克1微克者,屬大腸癌低風險,建議每隔6年篩檢一次即可,若濃度達每公克150微克以上,則屬高風險族羣,建議每半年就要篩檢一次。經計算,執行風險分級策略,可節省49%,共191萬劑糞便潛血篩檢試劑,並減少28%,共5萬次大腸鏡篩檢需求。

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所長林先和說,根據近期研究,過去20年,國內平均餘命增加,各年齡層健康情況都在改進,但男性X世代族羣,過去20年死亡率改變「非常有限」,且是所有年齡區間中最差,癌症是最主要原因,藉由精準篩檢,在X世代族羣中找到風險最高族羣介入篩檢,除可減少資源消耗,也可避免僞陽性、僞陰性導致問題,或錯估導致大腸鏡過度使用。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臺灣執行公費大腸癌篩檢多年,但放寬篩檢之前,民衆多在50歲之後才篩檢,目前年齡40至49歲,「X世代前半段」族羣,由於不在過去政府實施的公費篩檢族羣,大腸癌發生率不減反升。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