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死亡率直降!專家呼籲:篩檢年齡應提前到40歲
臺大公衛學院研究呼籲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至40歲,及採精準篩檢策略。(李念庭攝)
我國40至49歲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公費大腸癌篩檢年齡爲45~74歲,臺大公衛學院研究指出,若從40歲開始篩檢,可讓發生率下降21至25%、死亡率下降34至39%,呼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提前至40歲,並建議依風險分級採精準篩檢,避免僞陰、僞陽性問題和浪費醫療量能。
我國今年擴大公費大腸癌篩檢對象,45~74歲或40~44歲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每2年可接受一次免費篩檢。然而,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我國40~49歲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名列前茅,男性達43%、女性近30%,且觀察到40~49歲大腸癌發⽣率及死亡率逐漸上升。
陳秀熙說,年輕族羣暴露在加工食品、速食、外送時代,加上平時工作壓力大,更常出現腸道菌叢失衡狀況,引發腸道不舒服,增加腫瘤生長機率,面臨早發大腸癌危機,遺傳、生活型態、藥物使用、環境因素等都是危險因子。
全球多數國家仍維持50歲起篩檢,恐導致高風險族羣延遲診斷,增加治療成本及死亡風險。臺大公衛學院與臺大醫院合作,在JAMA Oncology發表最新研究,發現針對40~49歲族羣實施糞便免疫化學測試篩檢,可使⼤腸癌發⽣率下降約21~25%,死亡率下降34~39%。
此研究針對臺南、基隆兩地40~49歲居民,自2001年至2019年進行研究,顯示參加年輕大腸癌篩檢者,未來參加全國篩檢的3.9萬人中,有178例大腸癌病例、22人死亡;未參加年輕大腸癌篩檢者,未來參加全國篩檢22.3萬人中,有492例大腸癌病例、85人死亡。
然而,若下修至40歲後仍採一體適用的篩檢策略,將新增更多篩檢成本、醫療量能恐難負荷。臺大公衛學院也和臺北醫學大學合作研究,發表於JAMA Oncology,提出透過糞便⾎量導向的「精準篩檢間隔政策」,提升醫療系統效率,也能減少篩檢僞陰性、僞陽性問題。
陳秀熙說明,精準篩檢做法,可依糞便潛血反應濃度高低,進行族羣風險分層,並依風險決定篩檢工具、篩檢間隔,進而將錢集中在高風險病人、花在刀口上。透過大腸癌精準篩檢,估計在40~49歲族羣中,可減少約49%篩檢次數與28%大腸鏡檢查需求,相當於減少191萬劑糞便潛血檢測及5萬大腸鏡需求。
臺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長林祥和表示,臺灣平均餘命每年增加,但男性X世代健康死亡率改善有限,而癌症是相當大的主因。相較其他國家,臺灣今年已擴大大腸癌篩檢年齡,走在很前面,期望未來能結合「提前年齡」與「精準策略」,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