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連21年居癌症死亡首位!專家齊呼「早篩早治」

肺癌已連續21年居癌症死亡人數首位,癌症希望基金會今天邀集國內肺癌防治權威,共同呼籲肺癌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王家瑜攝)

根據衛福部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21年居癌症死亡人數首位,佔癌症死亡總人數1/5,且肺癌發生人數、死亡率均爲所有癌症之最,成爲「健康臺灣」願景能否實現的關鍵指標。癌症希望基金會今天邀集國內肺癌防治權威,共同呼籲肺癌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

我國自2022年7月起率先全球,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公費肺癌篩檢,今年起再擴大篩檢對象。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指出,對比篩檢計劃前後,第4期病患從50%降到7%,第1、2期病患從33%增加到78%,肺癌診斷期別已顯著翻轉,研究也顯示篩檢帶來的轉變預期可降低53%肺癌死亡率。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目前乳癌、大腸癌都以年齡作「普篩」,而患者人數更多的肺癌,卻受限於預算而僅供高風險族羣。他建議針對50到65歲族羣全面提供篩檢,因爲這年齡層是最具有家庭生產力的,如果篩檢無異常,每5年一次即可,不用像高風險族羣每2年篩一次。

多項研究證實,有基因突變者的復發及轉移風險,明顯高於無基因突變者。臺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讓醫療團隊能量身訂製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標靶或免疫等輔助治療。

目前晚期肺癌基因檢測和精準治療已被廣泛重視,且納入健保給付,陳晉興分析,臺灣超過一半的肺腺癌病人帶有EGFR基因突變,第1B至3期術後仍有45%到76%的復發機率,因此針對高復發風險的病患,更須積極追蹤、有效的輔助治療支持,呼籲政府前瞻性的將健保資源重心逐步轉向早期肺癌。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陳志毅表示,欲提升肺癌防治成效,須聚焦於早期,全面擴大早期篩檢覆蓋率、提升早期基因檢測及早期治療的可近性,確保病人確診後能及時銜接有效治療,進而改善預後並延長存活。

臺灣臨牀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認爲,晚期肺癌治療在健保資源挹注下,已明顯補齊趨於完善,但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尚未與國際治療指引充分接軌,建議政府擴大早期篩檢的同時,應同步優化早期肺癌的健保資源配置,彌補確診後銜接治療的缺口。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也建議,若能將健保資源重心前移至早期肺癌的診斷及治療,不僅提升治癒率,讓病人儘早迴歸正常生活、重返職場,更有助減少後續重症治療、住院及長照等資源負擔,促進健保及整體社會醫療資源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