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肺癌早篩早治!臺大名醫疾呼公費篩檢擴大「50歲至65歲應普篩」
▲癌症希望基金會「健康臺灣 全球領航_精準啓動肺癌早篩早治新紀元」記者會。(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肺癌已連續21年高居癌症死亡人數首位,醫界疾呼肺癌防治應該聚焦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確保病人確診後能及時銜接有效治療,進而改善預後並延長存活。臺大肺癌權威陳晉興今(13)日直言,公費肺癌篩檢應從高風險族羣進一步擴至「普篩」,建議針對50到65歲族羣全面提供每5年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
國健署自111年7月起,率先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導入公費LDCT肺癌篩檢,今(114)年起再擴大篩檢對象,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羣,以提升篩檢覆蓋率,政策推行3年已累積逾21萬人次接受篩檢,找出2,506宗肺癌個案,其中早期比例突破8成,晚期比例下降7倍。
過去肺癌診斷以晚期比例最高,如今這項成果已翻轉過去肺癌初診段已晚期的困境,隨着早期肺癌病人比例持續攀升,癌症希望基金會今(13)日舉辦「健康臺灣 全球領航──精準啓動肺癌早篩早治新紀元」記者會,探討早期肺癌防治策略。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毅指出,欲提升肺癌防治成效須建議全面擴大早期篩檢覆蓋率、提升早期基因檢測及早期治療的可近性,確保病人確診後能及時銜接有效治療,進而改善預後並延長存活。
針對肺癌早期篩檢,陳晉興指出,目前乳癌、大腸癌篩檢都以年齡爲規範進行普篩,但患者人數更多的肺癌,卻受限於預算而僅供高風險族羣。他建議針對50到65歲族羣全面提供篩檢,如果篩檢無異常,每5年一次即可,不用像高風險族羣每2年篩一次。
陳晉興解釋,因爲這年齡層民衆最具有生產力,對於家庭支持扮演重要角色,罹癌恐造成嚴重社會衝擊;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相關成本獲得控制、減少財務負擔。
至於早期治療方面,多項研究證實,有基因突變者復發、轉移風險明顯高於無基因突變者。臺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如EGFR、ALK基因檢測、PD-L1表現評估,讓醫療團隊能根據腫瘤分子特性,量身訂製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標靶或免疫等輔助治療。
臺灣臨牀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黃明賢分析,晚期肺癌治療在健保資源挹注下,已明顯補齊趨於完善;但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尚未與國際治療指引充分接軌。陳晉興指出,目前許多證據顯示,肺癌1B、2期等早期患者接受標靶、免疫等追加治療對病況大有幫助,但是健保尚未有給付,如果僅能勉強使用健保有給付的化療,副作用高、效果也不好。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仁熙建議,若能將健保資源重心前移至早期肺癌的診斷及治療,可提升治癒率,讓病人儘早迴歸正常生活、重返職場,更有助減少後續重症治療、住院及長照等資源負擔。
陳仁熙也提到,除了現行健保、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外,政府也應積極推動多元化的支付機制,例如共同負擔、第二層健保制度等,以提升早期肺癌治療的可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