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名醫籲衛福部 50歲以上普篩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林新醫院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衛福部推動公費肺癌篩檢滿3年,今年1月起擴大辦理,盼找出更多吸菸史、家族史的潛在患者。但臺大肺癌權威認爲,高達一半的民衆被遺漏,呼籲衛福部提供50到65歲民衆「普篩」。

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臨牀上約半數患者發現時已晚期,五年存活率不到2成。公費肺癌篩檢推動以來,已找出超過2000名肺癌患者,其中8成是第零期及第一期,成功翻轉肺癌的診斷期別。

然而,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目前篩檢政策仍有一半的民衆篩不到,臨牀上許多患者一檢查就是第四期,且大多沒有吸菸和家族史,建議提供50到65歲民衆,每5年1次肺癌篩檢。

目前衛福部提供五癌篩檢中,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以年齡爲條件。相較於子宮頸癌篩檢費用每案630元、大腸癌篩檢每案400元、乳癌篩檢每案1245元,肺癌篩檢費用高出許多,每案4000元。

臺灣臨牀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認爲,女性不抽菸肺癌患者多,原因也很複雜,臨牀上要找出罹癌原因很困難,尤其環境因素如PM2.5、燒香拜佛、煮菜油煙等很難量化,更難以做成篩檢政策。他不諱言,若要將肺癌篩檢改爲年齡畫分,衛福部的經濟壓力會很大,且國外評估過,針對非高風險族羣做肺癌篩檢的成本效益不太高。

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也認爲,肺癌「普篩」的財務負擔太大,且科學證據還不夠,目前比較可行的方向是將氡氣、石綿高暴露風險者納入篩檢;空污雖和肺癌有關,但國人南來北往,很難訂定標準,還不足以轉換成篩檢政策。

國健署迴應,由於LDCT有僞陽性問題,後續診斷可能增加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各國皆不建議做普遍篩檢,主要以高危險族羣爲篩檢對象;將持續參考相關研究結果,如有符合科學實證,會進一步討論評估納入篩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