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17年!臺大研究曝:大腸癌篩檢提早至40歲「死亡率降近4成」

臺大醫院企畫管理部主任邱瀚模一項登上國際期刊研究,分析基隆與臺南市社區篩檢資料長達17年,發現若將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死亡率從每10萬人年7.4例,下降至3.2例,調整變因後,死亡率降幅可達4成。記者林琮恩/攝影

衛福部今年起將大腸癌糞便潛血公費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有家族史者於40歲就可篩檢。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及臺大醫院企劃管理部主任邱瀚模一項登上國際期刊研究,分析基隆與臺南市社區篩檢資料長達17年,發現若將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死亡率從每10萬人年7.4例,下降至3.2例,調整變因後,死亡率降幅可達4成。

研究團隊結合基隆與臺南市,逾50萬名40至49歲民衆社區篩檢資料,追蹤17年發現,40歲開始篩檢的「早期篩檢組」,大腸癌發生率每十萬人爲26.1例,風險顯著低於50歲開始篩檢者的42.6例,死亡率則從每10萬人年7.4例下降至3.2例,經調整變因,發現早期篩檢組「大腸癌發生風險」下降21%至23%,死亡風險下降42%。

邱瀚模說,早期篩檢組每檢查1548人,即可預防1例大腸癌,50歲開始篩檢,則需要篩檢2079人,才能預防1例大腸癌,而年輕型大腸癌病人,多數具有家族史,或具有基因突變,家族中一等親、二等親罹癌人數愈多、年齡愈早、親等愈近,大腸癌風險提高,我國今年下修篩檢年齡至45歲,與美國大型醫學會建議相符,澳洲也下修至45歲,日本則在1992年就在45歲篩檢,其他國家仍在研議。

不過,要下修篩檢年齡至40歲,還需考慮篩檢「是否划算」。邱瀚模說,篩檢年齡每下修5歲,增加人口數量,比上修年齡層增加更多,在醫療量能有限情況下,若要全面下修公費篩檢年齡,恐會排擠其他高風險羣篩檢時間,例如大腸鏡檢查時間需要延後等,因此目前仍建議,先以具家族史者,優先列入篩檢對象,民衆若要自費大腸鏡檢,建議40歲以上開始做,不必太早執行。

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111年大腸癌新發個案1萬7600餘位,發生率在10大癌症中排名第2位,113年約7千位民衆因大腸癌過世,在癌症10大死因排名第3位,研究證實,篩檢可降低晚期大腸癌發生率29%,死亡率降低35%,且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且年輕型大腸癌侵襲性強,早期發現、介入治療,對大腸癌防治要務。

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左五)表示,111年大腸癌新發個案1萬7600餘位,發生率在10大癌症中排名第2位,113年約7千位民衆因大腸癌過世,在癌症10大死因排名第3位。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