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發生率、死亡率降7成 篩檢仍未達WHO目標

據國健署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臺灣女性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爲每10萬人7.6人,距離WHO提出將發生率降至每10萬人4人以下,仍有努力空間。(圖/國健署)

子宮頸癌爲女性常見癌症之一,更曾位居臺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隨國內持續推廣HPV疫苗,子宮頸癌發生率、死亡率已降低超過70%,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目標,臺灣在HPV疫苗、子宮頸癌治療照護部分已達標,但篩檢面仍須努力。

WHO提出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90-70-90」目標,也就是達成「90%的15歲女孩於15歲前接種HPV疫苗」、「70%婦女35歲前接受高效能子宮頸癌篩檢,45歲前再次篩檢」及「90%被確診爲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婦女,能得到治療及照護」。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最新統計顯示,我國女性15歲前接種HPV疫苗達成率已超過90%,35歲前接受子宮頸癌篩檢達成率約60%、45歲前篩檢比率近80%,子宮頸癌照護也超過90%,顯示臺灣在疫苗及治療面已達標,但篩檢涵蓋率仍需努力。

臺灣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篩檢,2008年起公費補助國中女生HPV疫苗接種。持續推廣下,女性十大癌症中,子宮頸癌發生率從第1名下降至第10名、死亡率從第4名降至第8名,整體降幅超過70%。

國健署今年起,擴大子宮頸癌篩檢對象,提供25-29歲女性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5、45、65歲女性當年度1次HPV檢測服務,以及將國中男生納入HPV疫苗接種對象。

臺大醫院小兒科主任呂俊毅指出,疫苗推廣成效佳,2023年國中女孩HPV疫苗覆蓋率已超過9成,今年再擴大將國中男孩也納入公費對象,目前國內仍有幾個城市,接種率較低,希望繼續維持、加強國內HPV疫苗接種宣導。

過去幾年間,國內有近40起「痛痛女孩」申訴案,接種HPV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包括肌肉無力、身體疼痛甚至無法行走。不過,呂俊毅強調,2013~2018年針對國內22萬多名女性中19例不良事件進行相關研究,顯示HPV疫苗與不良反應「沒有任何直接關聯」。

據國健署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臺灣女性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爲每10萬人7.6人,距離WHO提出將發生率降至每10萬人4人以下,仍有努力空間。

衛福部國健署今日(21)與APEC合作舉辦「APEC消除子宮頸癌國際研討會」,澳洲、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等13個國代表與會,分享各國子宮頸癌防治、治療的執行狀況與進展,聚焦世界衛生組織(WHO)「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目標,包括子宮頸癌篩檢、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子宮頸癌治療與照護3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