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乳癌死亡率未降!醫學會揭關鍵2因素:4成女性一生未篩檢

▲臺灣乳房醫學會領銜推「臺灣乳癌倡議行動芻議」。(圖/臺灣乳房醫學會提供,下同)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10月爲「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篩檢也首度迎來百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直言,國內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間增加兩倍,但是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先進國家般下降,顯示臺灣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仍有進步空間。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明年將分別透過「健康幣」及「乳癌論質計酬」等措施,來提高乳癌篩檢率及乳癌治療成效。

乳癌是臺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及112年死因統計,111年有17,366位婦女罹患乳癌,112年有2,972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8.1位婦女死於乳癌,死亡率高居女性十大癌症第2,已成婦女健康的嚴峻警訊。

臺灣乳房醫學會今日攜手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臺灣癌症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及社團法人高雄市乳癌衛教學會共同舉辦「齊心協力,終結乳癌,臺灣乳癌倡議行動芻議」(Taiwan Breast Cancer Action Initiative, TBCAI)」媒體工作坊,強調唯有提升女性乳房健康意識,並讓「早篩與早治」對齊國際標準,纔能有效逆轉死亡曲線。

▲臺灣乳房醫學會陳芳銘理事長推「三大行動」,目標降低臺灣乳癌死亡率。

陳芳銘指出,要達成「早篩、早治」目標,目前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乳癌篩檢率仍偏低,儘管已從40%提升至46%,但相較歐美的80%、日韓的60%仍相距甚遠,而這背後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女性乳房健康意識不足」,許多女性認爲自己還年輕、乳癌不會找上我,甚至有3至4成一生當中從未篩檢。

篩出早期乳癌是第一步,能否有效「早治」更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05年研究即顯示,結合「早期篩檢」並在確診後給予「有效治療」,可顯著降低3成乳癌死亡率;《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024年研究也稱,美國乳癌死亡率在過去40多年間大幅降低58%,其中,早期與晚期治療的進步合計貢獻逾7成降幅,而篩檢則貢獻逾2成。

石崇良出席活動受訪表示,爲了提高乳癌篩檢率及乳癌治療成效,衛福部將推動「健康幣」及「乳癌論質計酬」等措施。其中「健康幣」是當民衆接受癌症篩檢、打疫苗等預防保健行爲,都可以獲得相對應的點數,這些「健康幣」可與民間業者合作兌換健康商品、運動設施入場折抵或課程費用,讓健康行動轉爲實質回饋,以提高篩檢率,預計明年第一季實施。

▲衛生福利石崇良部長致詞談乳癌防治。

「乳癌論質計酬」則希望透過提供獎勵讓治療成效更好,石崇良說,論質計酬有幾個重要精神,必須設定KPI,有執行的就會有獎勵,還要觀察結果。目前已可算出每家醫院不同期別乳癌的5年存活率,未來會以患者的遵從率、5年存活率爲指標,提供獎勵。相關方案已在醫院總額會議討論過一次,部分醫院仍有意見,衛福部持續研議細節,預計明年上路。

「臺灣乳癌倡議行動」擬參照WHO全球乳癌倡議,設定在2040年前逐年降低2.5%乳癌死亡率的總目標,並提出三大具體行動目標,包含篩檢率從現行40%提升至60%、80%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完整藥物治療、建立全面性支持系統,確保患者都能獲得優質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