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可潛伏10年無聲息 醫:LDCT篩檢能降低死亡率20%
▲顏正國的過世引起民衆對肺癌高度關注。(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男星顏正國罹患肺癌過世,該如何早期發現,再次引起廣泛關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今於臉書分享,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在腫瘤小於1公分時發現異常,並將死亡率降低20%,符合公費篩檢資格的民衆一定要善用資源。
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中,黃軒寫道,各國的肺癌病例有一共同特性,即發現時常已是第3、4期。根據國際頂尖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2023年一項研究,全球超過8成肺癌患者到晚期才確診,顯示並非疾病來得突然,而是太慢察覺。
由於肺部缺乏痛覺神經,當腫瘤緩慢生長,並不會造成疼痛或不適,直到出現咳嗽超過3周、咳血、胸悶、氣喘、聲音沙啞或體重驟降等症狀,往往癌細胞已擴散。研究顯示,肺癌早期病例僅佔17.2%,第4期高達61.9%,背後是一連串的「來不及」。
黃軒指出,根據權威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2020年研究,肺腺癌從1公分的小結節發展成侵襲性腫瘤,可能歷經5至10年,尤其是肺腺癌,多長在肺的外圍,不影響呼吸,也沒有明顯症狀,直到侵犯胸膜或轉移至其他器官,病人才感覺到異常。
此外,頂尖醫學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2024年的研究顯示,全球的非吸菸者肺癌持續增加,尤其是亞洲女性,原因包括二手菸、廚房油煙、PM2.5空污與基因突變(如EGFR、ALK),所以即便不抽菸也有風險,但吸菸者的罹癌機率相對高出10至20倍。
針對LDCT,黃軒寫道,其可顯著降低肺癌死亡率2成,且臺灣自2022年起已提供公費篩檢,對象包括重度吸菸者(今年起從30包年下修至20包年)及有家族史者,每2年1次免費檢查,可望使更多潛藏病例被提早發現。
黃軒強調,肺癌多半沉默,但身體仍會傳出微弱訊號,例如咳嗽超過3周、痰中帶血、呼吸變短、胸痛、背痛、體重下降、聲音沙啞,民衆若能掌握這些細節,並充分利用篩檢,就有機會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