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如何回歸理性 共創福祉

7月26日爲罷免投票日,各政黨皆在近期倡議當天出門投票。記者林澔一/攝影

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的Barry R.Bloom,強調「國家突飛猛進的先決條件是民衆健康、教育普及與經濟發展」。在一九六○至八○年代,政府成功防控瘧疾與多種小兒傳染病、延長義務教育、推動「獎勵投資條例」與設置「加工出口區」,讓我國在二十年內脫離貧窮,邁入經濟高速成長的「亞洲四小龍」。

隨後,執政黨整合在野黨醫衛人才,共同籌劃健康保險,於一九九五年開辦「全民健保」,開啓互助照顧幾乎涵蓋全體國民健康的新時代。換言之,我國今日令國際人士稱羨的重大進步,均是在充分溝通,多次專業討論及官員爲國無私奉獻而奠基。

近十年,臺灣踏着「政治改革」的步伐。惜今年初儘管國際衛生計劃預算未被在野黨刪除,公共衛生經費的執行仍「停擺」數月,導致許多不信任與誤解!公共衛生經費的運用與執行效率,是當前政府與在野黨均應重視的課題,也顯示跨黨派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

雖然政黨競爭爲必然,但官員實有必要更重視「民衆健康福祉」。至今醫護人員大量出走,年輕醫師進入急診等重要科別人數遞減,好醫師常在壓力下犧牲健康。面對這些諸多困難,特需不同政黨促膝討論,絕不能因「大罷免」而失去互信與謀求解方的良機!

執政若未把醫療衛生放第一位,無法說服民衆;尤其八月還有一次罷免,頻繁的罷免行動所耗費的資源,若能轉化爲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將更有助於社會團結,共同面對挑戰,纔有可能同心協力安度各難關。

至今,臺灣的大學教授薪資遠比對岸低許多,科學研究經費也幾乎是中國大陸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沒有好的師資與創新研究,臺灣如何引領中國大陸在文明中力求精進?

執政黨有機會治國,應珍惜臺灣善良人民的選舉結果,反對黨更應替民衆把關,監督執政黨的重大決策是否更有效地達標。如何讓推動長遠優良體制的有心官員可以全力以赴?將是立法院柯建銘委員與執政黨賴主席需要共同深思而協力推動的重要方向。

今天投票日,請堅持「良善力量」推動臺灣進步的民衆踊躍投票。我們的社會禁不起無謂的分裂與內耗!並且,「對立、極化」不足以治國,未來總統應當深思如何避免對國家團結造成傷害,臺灣社會應珍視民主成果,以理性對話取代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