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大美溼地 共享生態福祉
人民日報記者 董絲雨、竇皓、劉新吾
溼地,具有提供水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等多種功能,與森林、海洋並稱爲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對維護各國生態、糧食和水資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持續加大保護力度,溼地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截至目前,全國溼地面積穩定在5635萬公頃以上,我國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溼地保護髮展經驗,爲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加強保護修復,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水面,無人機進行巡航掃描。西溪溼地智治中心顯示屏上,呈現出10.38平方公里的溼地全景。
“以前,需要划船到溼地深處實地查看,對生物和環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干擾。現在,一個大屏幕,就能實現全園調度。”西溪溼地智治中心總監張明說。
去年3月,西溪溼地智治中心上線試運行。作爲國際重要溼地數字化項目試點,西溪溼地安裝鳥類音視頻識別等智能感知設備,形成覆蓋全域的智慧化治理網絡。
近20年來,我國組織實施溼地保護修復項目4000多個,修復溼地110多萬公頃,建立各類溼地自然保護地2200多處,重要溼地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隨着溼地保護法、各省份溼地保護條例出臺實施,溼地保護有了堅實法律保障。我國組織實施《全國溼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共指定國際重要溼地82處,認定國家重要溼地58處、省級重要溼地1205處,初步構建溼地分級管理體系。
強化溼地監測調查,是溼地保護修復的重要環節。國家林草局溼地管理司副司長楊鋒偉介紹,國家林草局部署啓動全國重點省份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已基本完成全國泥炭沼澤溼地碳匯調查。完善溼地感知系統建設,接入15處國家溼地公園視頻監控,逐步實現數字化、智慧化管理。
合理利用溼地資源,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
2024年一年,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藤子溝國家溼地公園吸引了1.7萬名師生來此寫生。石柱縣橋頭鎮將廢棄校舍、村民老宅改造成湖景民宿,帶動周邊村民戶均增收3萬元左右。
溼地旁,觀景小火車將寫生點、特色民宿、生態採摘園串珠成鏈,接待遊客超30萬人次。“我們還與其他度假區聯動,推出研學、露營、水上運動等新玩法,去年全鎮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900萬元。”石柱縣橋頭鎮黨委書記王東介紹。
2025年是國家溼地公園創建20週年。20年來,全國共設立903處國家溼地公園,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溼地。截至目前,約90%的國家溼地公園向公衆免費開放。
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題,各地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在溼地生態農業、溼地產品加工、溼地生態旅遊等方面,開展一系列溼地資源利用和生態價值轉化的實踐探索。
“未來,應建立溼地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和科學評價機制,制定溼地生態產品價值覈算規範,創新溼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重慶大學教授袁興中說。
開展國際合作,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爲
今年1月,第三批國際溼地城市認證名單公佈,雲南大理等9箇中國城市名列其中。
由《溼地公約》認證的“國際溼地城市”,是城市溼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截至目前,中國有22個城市入選國際溼地城市,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自1992年正式加入《溼地公約》以來,我國認真履行《溼地公約》義務,採取積極行動,開展溼地調查監測和保護修復工程等措施,全面強化溼地保護修復,溼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爲。
全球9條主要候鳥遷飛通道,其中4條經過中國。我國實施全球環境基金“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中國候鳥保護網絡建設項目”,保護溼地生態,護航候鳥遷飛。
爲加強候鳥跨國界協同保護,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等簽訂合作協議,共享鳥類監測數據、棲息地管理辦法,聯合開展鳥類環志等活動。
去年11月,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在廣東深圳正式簽署。目前,我國紅樹林面積達45.45萬畝,較21世紀初增加了約12.45萬畝,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