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別讓婚戀機構淪爲圍獵場
婚戀機構的“圍獵”手段,可謂花樣百出,讓人防不勝防。它們或是通過“戀愛力測試”貶低消費者的社交能力,或是利用“生育黃金期”“年齡焦慮”等製造緊迫感;或是設置“難度等級費”“特殊定製費”等名目繁多的費用,或是根據客戶經濟狀況“看人下菜碟”,極力推薦高價套餐服務。每一步,都精準地擊中了單身青年的心理軟肋,讓他們在焦慮與渴望中一步步陷入陷阱。更有甚者,通過拼接造假,塑造“完美人設”,吸引消費者上鉤。而當消費者要求見面時,又以“該會員已匹配成功”爲由,轉而推薦其他人選,這種“空手套白狼”的伎倆,無疑是對消費者智商的極大侮辱。
如果說這些手段還只是停留在“精神操控”的層面,那麼婚戀機構在個人信息保護和合同條款上的“貓膩”,則直接觸碰了法律的紅線。在封閉的環境中,消費者被要求查看微信支付分、芝麻信用分和信用卡額度等個人信息,這種對個人隱私的肆意侵犯,令人不寒而慄。而合同中“服務開始後概不退款”“牽手未成功不擔責”等霸王條款,更是置消費者權益於不顧,讓維權之路變得異常艱難。
婚戀服務亂象頻發,折射出的是行業監管的缺失與滯後。目前,我國尚無完善的婚戀服務行業標準,婚戀機構的服務質量、收費標準等均缺乏明確規範。這爲一些不法機構提供了可乘之機,它們利用監管空白大肆斂財。同時,由於婚戀服務的效果主觀性強,消費者在主張權益時往往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困境,監管部門也難以作出公正裁決。
要打破這一困局,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首先,相關部門應加快出臺婚戀服務行業標準,明確機構資質審覈、信息覈驗、服務標準等細則,加大對虛假宣傳、合同欺詐等行爲的處罰力度,讓不法機構無處遁形。其次,可以借鑑美容美髮、運動健身等行業的管理經驗,探索建立婚戀服務預付費資金存管制度,如規定簽約後30天內可申請退款等,以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時,對高額服務費實行分段支付,按服務進展付款,讓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擁有更多主動權。此外,提高單身青年的風險防範意識也至關重要。通過媒體宣傳、社區講座等形式,開展“婚戀反詐課堂”,幫助羣衆識別常見騙術,增強自我保護能力。讓單身青年在面對婚戀機構的種種誘惑時,能夠保持清醒頭腦,不輕易上當受騙。
愛情是美好的,婚戀是神聖的。我們絕不能讓婚戀機構這個本應充滿希望的“鵲橋”,淪爲不法機構圍獵消費者的“獵場”。只有規範市場秩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消費者風險防範意識,才能讓婚戀服務迴歸本質,讓單身青年在尋找真愛的路上少走彎路、少受傷害。
作者 王琦
責任編輯 呂世成 嚴雲
責任校對 何丹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