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別讓雙城論壇淪爲抗中犧牲品
中國時報社論
預計本週末舉行的臺北上海城市論壇(雙城論壇)突被叫停,各方說法陷入羅生門。陸委會直言「意外又遺憾」,澄清已大力協助、並未卡關。臺北市政府表示,中央部會對雙城論壇MOU的審查是延期的主因。而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更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突拋出「中國因素」,理由是中央已覈准。然而,一番喧鬧之中,很多人沒注意到陸方的沉默。
MOU審查 技術性卡關
釐清論壇延期的真正原因,不只要看誰說了什麼,而是看誰沒說什麼。若比照近幾屆雙城論壇前兩岸的訊息發佈,可看出本屆論壇的延期有跡可循。根據慣例,一旦時間、主題以及行程敲定後,臺北、上海兩地市政府都會選擇在同一天宣佈消息,時間點選在論壇舉辦日前7~10天。例如,2024年論壇是提前6天,2023年論壇是提前9天,由兩岸同時發佈訊息。
詭異的是,本屆論壇前,無論是主辦方上海市政府,還是北京的國臺辦,都沒有主動宣佈或證實具體日期。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僅表示,「對於今年上海臺北城市論壇事宜一直保持着溝通,我們願與臺灣各政黨團結和各界人士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和人員交流。」換言之,北京或許掌握一些隱情,或許爲了讓論壇不致破局,並未說破。
北京不願說破的究竟是什麼?陸委會不願說,北市政府只是粗略暗示,結果民進黨政府國安單位自己跳出來了。論壇延期消息傳出後,國安人士匿名向媒體透露,本屆論壇簽署的MOU,由於涉及水利、職業教育等中央部會職權,尤其是後者被懷疑爲《兩岸條例》中限制大陸人民來臺打工條款,因而被有關部會嚴審,至今未下達覈准公文。
至於陸委會,變成了賴政府內部兩岸路線分歧的「背鍋俠」和「夾心餅乾」。正如樑文傑所言,陸委會能做的就是「協助」,亦即在雙城論壇過程中並無主導權、只有傳話權。陸委會曾表示「MOU初步達成共識」,這句語焉不詳的表態其實在暗示,陸委會把國安單位、中央部會的態度已傳達給北市府,但MOU涉及臺北與上海的協商,若我方政府的「修改意見」難獲對岸同意,所謂「共識」絕非兩岸共識,反而造成兩岸新的拉扯。
合理推測,賴政府國安單位「指導」中央部會的技術性卡關,令作爲論壇成果的MOU無法順利簽署,再加上陸委會在論壇前畫出「四條紅線」,包括不給談觀光、不給配合「3個80年」統戰,也就是連蔣萬安若要參觀四行倉庫的國軍抗戰陳列,都會被扣上「配合統戰」的帽子。在此背景下,陸方掌握相關狀況後可能不願「爲開而開」,才造成陸方始終未證實舉辦日期、北市府主動宣佈論壇延期的結果。
持續舉辦 留一線生機
若從上述情勢推演,再來理解沈伯洋指責「中國因素」導致論壇延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首先,賴政府上任一年多來,國安單位對兩岸交流活動能卡則卡的態度,歸功於沈伯洋的「抗中理論」所賜。其次,沈伯洋在國安人士已經公開證實論壇MOU審查出現問題的前提下,睜眼說瞎話般表示「中央已覈准」,再刻意釋出「中國因素」,顯然是自相矛盾,目的當然是以虛假訊息混淆視聽。
萬幸的是,兩岸都沒把話說死,以時間換空間,使得今年的論壇舉辦仍留有一線生機。一方面,大陸接下來要連續迎來四中全會、APEC川習會的大事,必然會對兩岸情勢帶來影響,而這也是賴政府密切觀察並評估臺海政策的兩大時間點。另方面,大罷免失敗後,賴政府和民進黨的「休養生息」承諾落空,繼續「與天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這當然包括兩岸,結果就是賴總統民調繼續下挫、黨內也醞釀反彈。
陸委會對雙城論壇延期「意外又遺憾」,意外的部分,原因已經水落石出、責任也日漸清晰。事已至此,民進黨政府尤其是最高層,更應從善如流,在美中關係改善的大環境下,放手讓地方縣市、民間力量推動兩岸交流,不要製造憾事,讓兩岸唯一一個歷經政黨輪替仍存活至今的官方互動平臺淪爲抗中的犧牲品。雙城論壇能持續舉辦,象徵着兩岸和平的一線生機仍在,期盼兩岸能善加護持。